今年,凉山州积极探索彝绣品牌化之路,着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11月15日,西昌市四合乡彝绣培训开班仪式在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举行,25名彝族妇女跟着老师贾巴子则接受居家就业培训。
今年,凉山州总工会、妇联、质监局等部门特别注重彝绣品牌打造,在积极探索彝绣品牌化过程中,不但注重培训,更抓紧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俄底科日本报记者 徐登林 吴梦琳
手工刺绣急需保护
长宽一尺的青底羊毛布上,用黄色丝线绣着彝族英雄主图案,周围环绕着牛角花纹。在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产品陈列室,贾巴子则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幅彝族刺绣精品给记者介绍,彝族手工刺绣无论在用针、选料、色彩和图案配置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彝族传统特色。“我外婆家以前就是金阳县出名的手工刺绣之家,小时候跟外婆学到了彝族刺绣,后来在多个县和西昌市开服装店,在经营生意的同时传承了这门手艺。”贾巴子则告诉记者,现在,她不但是凉山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西昌市彝绣协会会长。“全州目前只有两名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会这门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贾巴子则说,出于活态保护传统手工艺考虑,应该大力推动凉山彝绣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今年计划培训5000名“绣娘”
在四合乡彝绣培训班里,有63岁的老人,也有14岁的姑娘,还有背着孩子的年轻妇女。
吉各尔作,来自四合乡团结村团结组,在当天的培训中,她很认真地剪样、针绣。“学会了手艺,有时间的可以到我们公司上班,没有时间的可以在家完成一些计件的活。”贾巴子则介绍,完成一件衣服上的手工刺绣,简单的可以挣到50元,复杂的可以挣到400元。
今年,彝绣项目被纳入凉山州十大民生工程,凉山州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计划在全州培训5000名“绣娘”。“到10月底,17个县市已完成培训4382名。”凉山州总工会保障部部长张永涛说,培训人员越多,意味着以后吃这碗饭的人越多,市场必然面临培育和扩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注重彝绣品牌打造,通过品牌化带动市场化。
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今年9月,凉山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州总工会主席龙伟带领凉山州部分领导干部到成都和汶川考察蜀绣和羌绣,回来后考察组成员非常振奋。“我们的彝绣不比他们差,但存在开发严重不足等问题。”张永涛说,目前,凉山州政府一边制订彝绣产业发展规划,一边要求凉山州质监局和凉山州工商局加快彝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和商标申请。
“我们感到压力山大。”凉山州质监局科技科科长唐楠告诉记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拿着一份《关于批准汶川羌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唐楠告诉记者,与羌绣一样,彝绣要制订和完善一整套质量技术要求,比如主要原辅料、工艺要求、质量特色等。“11月底召开领导小组协调会议,12月拟定申请书和相关资料,明年1月上报省质监局立项……”唐楠说,预计明年底,彝绣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有个结果”。
作者:徐登林 吴梦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