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十四五”
过去五年,
凉山不仅实现经济总量历史性跨越,
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
在五彩大地间绘就了一幅
“绿水青山入画来”的生动图景。
生态之变,
既藏在权威报表的精准数据里,
更落在百姓日常的真切感受中。
而大凉山科学教师、鸟类摄影师胡一平,
正是这场变迁的见证者。
我的“十四五”
胡一平的镜头日记:
五年记录,见证凉山生态之变
![]()

{镜头为笔}
1.影像记录“生灵乐土”
清晨的邛海,总在清脆鸟鸣中苏醒。
五年来,
胡一平的脚步始终追随着晨曦与飞鸟,
数万张照片串联起一部独特的
“生态影像日记”,
无声诉说着凉山生态环境的蜕变。
![]()
作为凉山州生态摄影协会会员,胡一平在邛海湿地公园深耕鸟类监测保护十余年。“早年拍鸟难啊!鸟的种类和数量少,还有许多对水质、环境要求高,想见一面得靠运气。”走在湿地公园里的栈道上,他望着掠过水面的白鹭感慨,如今,青头潜鸭、彩鹮、小鸥等珍稀鸟类成了邛海湿地的“常客”,也在胡一平的相册里频繁出现,“这片水域,已经成为它们认可的‘五星级家园’。”

![]()
![]()
我的“十四五”
从“难得一见”到“习以为常”,镜头里的变化,背后是凉山“十四五”期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定实践。五年来,凉山将生态保护修复视为长远发展的根本,将其纳入“文旅强州战略”蓝图,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

{数据为证}
2.鸟儿投下“生态信任票”
![]()
在胡一平的工作室,一本本鸟类影像图集记录着生态变化。“几年前,刚开始系统记录时,邛海泸山景区稳定观测到的鸟类约220种,现在已接近310种。”他点开文件夹,欣喜地介绍起“新朋友”,有全球不到5千只的中华秋沙鸭,有极危物种青头潜鸭,有湿地“神鸟”彩鹮……“以前我是追着鸟跑,现在常常被鸟包围。”
![]()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改善的指示器,而胡一平的镜头,恰好记录了这一变化。州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州累计完成营造林316.86万亩,建成3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963.38万亩;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经系统治理,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
州林业和草原局野保科科长王鑫介绍,“十四五”期间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突破,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底的51.93%升至2023年的52.16%,除了鸟类种数增加,红外相机还多次捕捉到大熊猫、四川山鹧鸪、金钱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衍画面,被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

![]()
![]()
![]()
![]()
西昌邛海湿地候鸟·彩鹮
![]()

{五年坚守}
3.见证家乡越来越美的实践

生态之惠,最终反哺民生与发展。日益秀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万鸟归凉山”的盛景,成为凉山文旅的“绿色名片”,让“美丽经济”持续升温。对胡一平而言,五年坚守的收获,远不止硬盘里的珍贵影像,更是人与自然日渐亲近的和谐实践,是见证家乡越来越美的自豪。
![]()
望着波光粼粼的邛海,
胡一平轻拂被风吹乱的头发,
感慨道:“五年来,我不只是在拍照,
更像一名记录员,
记录着鸟变多、天变蓝、水变清,
这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
五年深耕,
凉山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刻入发展肌理,
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生态答卷。
这份答卷,
写在胡一平不断增厚的影像日记里,
写在游客的笑容里,
更写在凉山迈向文旅强州、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中。
![]()

文: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晓虹
编辑:肖薇
责编:杨艳
编审:阿比伊木
终审:沙勇
精彩视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