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结合媒体披露的许多成长细节信息,进一步从人性人格复杂性角度来审视,又不难发现,雷楚年6年来所经历的从“英雄”到“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变化,很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或者表面直观看上去那么“反常剧烈”和“不可思议”,至少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从天使到魔鬼”那样的变化。如据介绍,尽管“很聪明很勇敢”,但在读初中时雷楚年就“成绩一般”,“没见过他去学校,平时就和年纪比较大的社会上的人玩”,而雷楚年自己也承认“到高中后,没怎么去读书”。这也就是说,雷楚年的“逃课”、“和社会上的人玩”等劣迹,其实并不是什么突然发生的变化,而是早就一直存在的问题。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雷楚年当年勇救同学时的“勇敢”,与其后来“逃课、吹牛行骗”时所表现出的“胆大妄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混杂于一体的复杂人格的不同侧面。只不过,在“抗震小英雄”等光环笼罩下,此前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遮蔽了其中的一面,而凸显、拔高了另一面而已。
无法冷静客观地看待一个其实原本包含多重复杂人性人格的“人”,或者在其暴得大名、荣誉光环加身时,便有意无意之间将之夸张想象成为“神”;或者在身败名裂、光环荣誉不再时,又有意无意之间将之贬低想象为一无是处的“鬼”,无疑并不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社会现象,也远不止仅仅体现在上述“抗震小英雄涉嫌诈骗”事例中。比如,当年同样是“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而最近因腐败落马的原四川绵阳市委书记谭力,便是一个更突出的例子。尽管谭力在抗震救灾中“沉着应对,靠前指挥”并因“表现突出获提拔”,但并不能妨碍他同时涉嫌贪腐,如与“黑老大刘汉交情匪浅,有金钱往来”……张贵峰
(原标题:是“人”是“鬼”,想想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