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纷纷为思想解放进行着各种尝试,此时《丝路花雨》应运而生,作为国庆30周年的献礼剧目登上舞台。《丝路花雨》以舞蹈“复活”了敦煌壁画上的伎乐天形象,舞蹈编排新颖独特,舞台风格华美绚丽,创立了有别于过去中国古典舞蹈的表演范式,开启了舞蹈界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新思路,在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形式美
《丝路花雨》融合了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舞蹈于一身,它被称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而《丝路花雨》“复活”壁画的伟大创举,更是开创了“敦煌舞”这一全新的舞蹈门类。与之前从戏曲中脱离出来的中国古典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复活敦煌壁画舞蹈不是一件易事,它是编导们从2000多尊彩塑、4万多米壁画中提炼的舞姿。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将静止的画面变为连贯的舞蹈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要寻找每一幅舞姿之间的关联,判断是腾空的瞬息还是地面的造型,就像把一个个静止孤立的字与词,变成情趣盎然的句子。《丝路花雨》仿佛把敦煌壁画中的人物活了起来一般,它的问世丰富了中国舞蹈的表现形式,令敦煌形象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其中“琵琶舞”、“彩绸舞”、“盘上舞”等经典段落的表演,更是被公认为中国舞坛的佳作。
莫高窟里,英娘为替父亲解愁,演绎了最精彩的反弹琵琶舞。演员手持琵琶,双臂反别在背后,时而表现“轻捻慢拢”,时而显示“骤雨乍泻”,再加上旋、跳、蹲、卧等各种舞姿与技巧的使用,如同古诗所言: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反弹琵琶伎乐天的极乐意境在舞蹈中动人心弦,带有浓郁的东方审美意趣。
最后一幕里,英娘在莲花台上的彩绸舞是全剧高潮。红衣婀娜,绿带飞扬,英娘在旋转,在跳跃,整个场景也跟着着旋转、跳跃。英娘表现的飞天是盛唐时期的形象,使用的长绸轻软和鲜艳,在舞台上被英娘挥舞得洒脱有力,伴随着舞者身体的曲伸、拧旋,表现出飞天浮游、翻飞、腾跃、回旋的飘逸姿态。“飞天”广泛分布在十六国时代到宋元时代大部分洞窟的四壁和洞顶上,委婉婀娜的飞动之势,使每一个观者心驰神往。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可以说是寄托着人们对美的信仰,对盛世的期待。
新版《丝路花雨》突破性的运用了电影的表现手法,在立体的空间中,把所有的人物、场景全方位的的展示在舞台之上,尤其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个性塑造,特别是对于英娘的刻画,将“演”与“舞”密切结合。创作者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梳理了人物的命运路线,在第一幕和第二幕里观众将看到一个 小花旦 式的英娘,而到了三幕以后,随着成长与经历,她变成了一个 大青衣 式的英娘,性格与形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 立意美
《丝路花雨》之所以30年间始终能够打动人心,除了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外,舞剧本身的立意也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舞剧以我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讲述了画师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生死之交,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丝路花雨》将舞剧提升到了思想的高度,至今仍然旧具有现实意义。
《丝路花雨》以雄伟深邃的敦煌莫高窟和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为背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把一个反弹琵琶的佛国故事,演绎成人间的悲欢离合。《丝路花雨》塑造的神笔张、英娘、伊努斯、窦虎等极富特色的艺术形象,感动了千千万万人,震撼了千千万万人。这种感动和震撼,是瞬间的,又是久远的,因为这是精神的感动,是当代中华文化奉献给世界的一首真善美赞歌。《丝路花雨》表现的人情之真之朴实之壮丽,感人肺腑。《丝路花雨》展现的人心之善,动人心魄;显现的人性之美,感人泪下。《丝路花雨》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高贵、丰富、善良、和谐、美丽,永远是人类最通行的、没有隔阂的交流语言。独具内涵真情赞歌的立意美,是《丝路花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 视觉美
《丝路花雨》一开场,舞台上轻烟缭绕,霞光朦胧。一尊温和而庄严的金佛作为远处的背景,近处则是数名飞天舞女,若隐若现。透过轻纱,两束追光,辉照着纵情翱翔的飞天,在香雾迷漫的灯光下,只见飞天手捧丝竹乐器,长裙飘飘,遨游云端,一幅活动着的敦煌壁画活现在观者眼前。灯光处理和布景设计与舞台调度的配合,和谐一致,层次鲜明,如同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美的艺术享受。
骤亮的灯光、色彩夺目的天幕,衬托着六臂如意轮观音的剪影,一下把观众引进了古色古香的唐代境界。此外,无论是第三场中翠绿色异国情调的波斯古国风光,还是第六场27国交谊会的宏伟壮观场面,都处理得情景交融、艳丽动人。舞台上各种灯光的运用,给人一种特别绚丽之感,很能体现唐朝的繁荣。
舞台样式上,《丝路花雨》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与凝重庄严的敦煌特色、历史特色完美融合在一起,将高科技手段与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融合在一起,剧情发展所需要的特殊氛围如莫高窟内、月牙泉边、大漠烽火、古代波斯……被营造得更加真实可信,整个舞台面貌呈现得更加大气恢宏。结尾处的丝路降下花雨,把这场视觉盛宴推向高潮。
主要人物在不同舞段、不同场景的着装以及所有的群舞服装,不仅色调轻柔典雅,风格也飘逸洒脱,充满盛唐味道。当宽袖舞动,耳畔一片珠玉之声,其带给观众的视听之美,再现了“丝绸之路,花雨缤纷”玄妙景象。
四 曲调美
《丝路花雨》曲调鲜明——由于吸收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古曲的韵味和调式特点,以及民间戏曲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浓郁的古典风格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全剧音乐宛如一首委婉动人的叙事诗,尤其注重旋律的表现作用和民族的音乐语汇。全剧集中地贯穿了英娘、神笔张、伊努思、市曹等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其中英娘的主题音乐悠扬唯美,表现出了角色的美好和舞姿的灵动;而当反面人物市令登场,音乐则瞬间变得奇诡,紧凑的节奏传神的表现出了市令的恶行。为配合各个舞蹈场面,全剧还出现了不少相对完整、且旋律华美的音乐段落,如:《飞天仙子》、《反弹琵琶》、《波斯少女》、《绣花舞》、《霓裳羽衣舞》、《东方舞》等等。
本次新版演出的《丝路花雨》,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西洋乐的风格,极大增强了该舞剧的音乐表现力、穿透力和感染力。其中一些特殊乐器的使用,更是有助于人物感情的表现。英娘沦落为歌舞伎卖艺时,主乐器是陕北唢呐。唢呐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音色可以很好地表现快乐和痛苦。英娘跳舞卖艺时,唢呐欢快;而当跳完,戏班头领让英娘去向观众讨钱时,唢呐声顿时变得非常凄婉,英娘的不幸顿生台上,震撼人心的情感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