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9日讯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于8日-11日在海南博鳌召开,Strategy&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徐沪初对网易财经表示,一定要说7.5%的GDP增速能不能实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数字问题,如果中央政府说希望它实现,它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如果说希望它不实现,也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它不实现。
徐沪初称,GDP增速是7.5%、7.6%还是7.4%不重要,关键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从影响GDP发展的三个指标来考量,出口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善,要想让它对GDP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相对比较难。投资方面,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的投入弊端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所以政府在投资方面是非常谨慎的,如果有刺激政策应该是一种比较有质量的投资刺激,不会是全方位、大范围,这也导致了期望从投资角度对GDP有一个很大的增长也不是很现实。而从消费来看,高企的房价对中国消费者消费的能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这个问题目前实际上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且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所以从这三点来看,影响GDP的三点没有实质性的推动GDP快速增长的因素。“一定要说7.5能不能实现,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数字上的问题,如果中央政府说希望它实现,它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如果说希望它不实现,也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它不实现。”
在谈及互联网金融时,徐沪初表示,改革是不是进入深水区,金融改革其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测试,金融改革程度的深浅,决定我们是不是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之一。本届政府上台之后,推进改革的决心非常强大,“这当中实际上体现在不仅是在金融领域,在贸易领域,包括典型的上海自贸区的推出等等,包括对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是中国改革在新一届政府领导下,要往深层次推进的一个很强的信号,所以从这点上讲,应该说金融业的开放,应该说显示了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
徐沪初指出,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领域的创新,这在国外都是一个新的话题,所以从这点上讲,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开放,一定持相对比较谨慎的一个态度,所以为中央政府一方面大力鼓励金融业开放,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从维护互联网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台一些措施,这对中国金融业长期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来看都有好处。(黄慧敏)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关于刚刚在结束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当中提出了今年的GDP增速的指标是7.5%,但是对这个指标,从目前一季度的各种数据来看,可能大家都不是太乐观,您怎么看目前我们中国经济的形势,今年完成7.5%这个指标是否会比较困难一点?
徐沪初:实际上过去很多人其实很关注中国的GDP到底是7.5、8还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实际上7.5、7.6或者7.4这个问题本身不重要,关键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我们现在叫做发展绿色的GDP,关于这个7.5到底能不能实现,我们可以从三个影响GDP发展的指标来看,第一个实际上就是出口,出口你可以看,影响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汇率,汇率实际上应该说对我们的出口本身其实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所以从出口这块来看,实际上你要想让它对GDP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相对比较难。
第二块我们来看投资,投资这块实际上应该说对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两难的一个问题,过去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的投入,实际上它的弊端还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所以这次实际上中国政府在这一块当中,在投资方面是非常谨慎的,从这一点的角度讲,我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比较有质量的投资刺激,所以它不会是一种全方位、大范围的,这也导致了我们期望从投资这个角度对GDP有一个很大的增长也不是很现实的。
最后一个是消费,消费又跟中国整个经济的特点相关,现在老百姓很多钱实际上大家抱怨很多的就是房地产,高企的房价,对中国消费者消费的能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这个问题目前实际上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且应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所以从这三点来看,影响GDP的三点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出口,没有实质性的推动GDP快速增长的因素,当然和过去相比,也没有实质性的阻碍GDP增长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应该说GDP相对还是在一个稳定的增长的范围之内,所以你一定要说7.5能不能实现,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数字上的问题,如果中央政府说希望它实现,它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如果说希望它不实现,也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它不实现。
记者:假设我们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互联网金融,从去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在新闻当中大家关注度非常高,而且到了今年我们也知道,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写进了政府报告当中,大家对这一点的话,市场上可能觉得,它就是释放了说促进这块发展的一个信号,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近期央行对它的监管其实应该是加码了的,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徐沪初:我觉得这个本质上实际上是一个发展、开放和稳定之间的一个平衡的问题,实际上关于金融业的开放,应该说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了,所以金融业的开放,本身不是一个新问题,关键是,是不是能够实质性的推动金融业的开放,这个是一个新问题。
我们说改革是不是进入深水区,金融改革其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测试,金融改革程度的深浅,决定我们是不是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之一,可以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该说本届政府上台之后,特别是以我们习李作为主要领导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在推进改革的决心这方面应该说是非常强大,这当中实际上体现在不仅是在金融领域,在贸易领域,包括典型的上海自贸区的推出等等,包括对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是中国改革在新一届政府领导下,要往深层次推进的一个很强的信号,所以从这点上讲,应该说金融业的开放,应该说显示了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
包括你提到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领域的创新,这个其实在国外都是一个新的话题,所以从这点上讲,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开放,一定持相对比较谨慎的一个态度,所以为什么中央政府在大力鼓励金融业开放,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等等,同时最近实际上有一些措施,实际上更多的是从谨慎的角度,从维护互联网金融安全的角度,真的其实也是事实,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在互联网金融安全方面,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体制和机制来管理它,所以在初级阶段一方面能够进行试水,同时能够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我觉得这是对中国金融业长期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来看都是有好处的。
记者:您觉得互联网金融这块,它未来还可以推出一些什么措施来促进这一块的发展?
徐沪初:从互联网产品本身其实是有很多新的产品的,最核心的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就是怎么能够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以及互联网金融和实体金融之间,怎么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我可以想象,应该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多实体的,我们传统的大的金融机构,一定会涉足这些领域的,因为这是一块,应该说非常有前景的一块业务,而且对传统业务应该带来很大的竞争和压力,所以对传统的金融机构,如果不参与互联网金融的话,对它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这个应该说是总体上应该说它会参与,而且它还会想尽很多办法来创新,为了和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竞争。
记者:刚才您讲到了关于上海自贸区,去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各地都掀起了自贸区的热潮,我也知道您是从上海过来的。
徐沪初:对。
记者:您怎么评价这次上海自贸区成立半年以来的发展,有什么经验可以值得其他地方借鉴的?
徐沪初:讲到自贸区,我觉得可能在概念上我们要区别一下,自贸区实际上是在我们传统的保税区的基础上,以前都是叫保税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功能的增加,所以应该说它也不算是一个非常新的东西,但是它在内容上有很多的改变,可以粗粗的说,应该从三个方面,传统的方面是保税、仓储等等各种功能,这是最基本的一种保税和中转的一些功能,第二点就是在服务的内容上,应该说在自贸区里面会得到很多的开放,包括很多企业到里面去开一些外资独资的保险公司,一些金融机构,在这个领域当中实际上应该说开放的比较多,所以第二个应该说在服务的内容上。
第三个应该是在服务的,或者说叫形式上,或者审批的流程上,典型的采取了我们叫负面清单(音)这样一个审批流程,这个应该说在中国整个政府的行政审批历史上,这是一个创新,一个很大的改革,这个其实对政府机构也产生了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和压力,很多政府机构其实他们都在自己问自己说,他们自己也不是太清楚,所以他们也是在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所以你刚才问到了说有什么经验和教训,我可以这样来讲,从经验这个角度,应该说它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给全国很多地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使得大家能够开始逐步的来认识说,到底自贸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到底自贸区应该怎么来运作可能才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自贸区。
第二个我觉得是从理念上和观念上,应该说自贸区的推出,在理念上,在观念上对各地政府机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它改变了,我前面讲的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一种审批模式,采取了负面清单这种模式,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应该说它也是一个经验吧,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还是一个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所以现在还是处在一个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如果说从他的教训来看,我觉得可能第一个就是准备的不充分。
比如说在自贸区里做生意,到底应该怎么来做,怎么来和我们不同的进去的企业进行交流,怎么能够对政府的政策进行一个非常准确的解读,这里我觉得其实大家都没有准备好,现在大家只是说,我现在有个自贸区,我划定了一个区域,我会有一些负面清单的东西,但是怎么能够真正的把它落到实处,真正的对企业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我觉得是现在准备的不充分。
第二个在监管方面,因为它采取负面清单也就意味着说,你的审批被批准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批准之后它更侧重一个事后的监控,在这一点上,实际上跟我们传统的一种模式,是相反的,所以现在应该说对我们很多工作人员来说,应该说还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中,监管的体制、机制,监管的手段、工具以及它的有效性,实际上现在还是在探索过程当中,所以还不成熟,这个应该说是,如果说有教训的话,我觉得如何准备充分,这个应该说是可能其他的自贸区,有了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应该会发展的更顺利一点。
记者:谢谢徐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