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讯 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他以学者的理性思考改革的得失,推崇朱镕基主导经济改革的10年。他认为朱镕基搭下的架构还将继续发挥作用。他最珍视改革的哪一项成果?
张军教授对前总理朱镕基的好感溢于言表。《意见中国》之前也有两位嘉宾——张五常和陈志武,对朱镕基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张军教授做客《意见中国》的前半段,访谈主要围绕朱镕基时代的关键改革——分税制以及地方竞争。
张军把中国改革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微观放权的阶段,而朱镕基主导经济改革的阶段,则搭下了中国经济的宏观架构,使得中国经济出现高速而稳定发展的10年。这一宏观架构包括:国企大量退出、央行职能明确和分税制。
张军希望有机会向朱镕基请教,为何当初会选择分税制。在张军看来,分税制很好地解决了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的问题。他说:“如果我们把它放到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的这个历史上,我认为1994年以后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因为分税制,我认为改变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
张军认为,分税制并不是导致地方良性竞争的唯一因素。它类似于财政联邦制。他说:“我认为总体上这个架构应该还是可以维持10年、20年的时间,因为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20年的时间,还是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从潜力上来说,缩小与美国之间的人均所得的这个差距,我认为最重要的这10年、20年,我们不能错过。”
张军认为,分税制在地区转移支付上做得不够。现在发达地区已不需要财政返还,中央拿的份额太多,应多增加地区转移支付。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朱镕基搭下经济的宏观架构
网易财经:我们知道您在《经济观察报》开了一个专栏,谈改革的往事。
张军:对。
网易财经:从整体上来看,您对改革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和感情?
张军: 2008年的时候,因为中国改革进入第30个年头,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想如果能够用我个人的这个视角去回顾这改革30年,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的整个改革的进程,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想都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去看一些也许在公众看来不是那么起眼的事情,比如说一些重要的会议,我想这个可能我们在公众视野里面这些会议太多了,所以大家未必去关注,但是我自己因为经历过这个阶段,所以回过头去看的话,我觉得有几个重要的会议,可能在这改革30年里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1980年代,比如像莫干山会议、巴山轮会议、无锡会议等等。现在想想我觉得这可能是我这个人生当中所经历的,中国经济跟社会发生巨变的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些片断。
网易财经:您对朱镕基在主政经济工作期间推进的一些改革非常赞赏,您对朱镕基本人有一些什么样的评价?
张军:中国的改革它分成两个阶段,就是在这个小平南巡讲话之前的这个阶段里面呢,中国进行了应该说是一个探索性的这样一个改革,当时经济学家把这个改革定义成什么“渐进主义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总体上的意思就是说,没有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些自发的,以及一些试点的这种,然后进行总结、推广,所以是由点到面这样一种局部性的改革。
但是我想这个改革的虽然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但是它没有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在整个经济结构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改革和规划。因此就是1980年代尽管经济很有活力,因为你放开了,很有活力,可是呢,宏观经济不稳定,所以出现多次的恶性的通货膨胀,货币一直超发。这个问题一直到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觉得才真正走进改革者的视野和议程,这样就引出了这个朱镕基先生在1991年到北京工作,担任这个副总理,然后兼任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
他上来以后就进行很重要的宏观层面的改革。他做了很重要的几个今天被看作是结构性改革的这样的内容。第一个就是严肃金融的纪律,因为八十年代的时候很混乱,所以一定要把金融管住,票子不能多发,所以他应该说在这个上面做了很重要的一个工作,真正的加强了中央银行的这样一个央行的这样一个角色,而且建立了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这样一个可以调控货币的这样一套机制。
第二个,我觉得他开始把财政跟银行彻底分开。因为过去通货膨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财政,就是政府没钱了,向银行去透支,所以银行变成财政的一个“钱袋子”,而这个钱是不还的。我记得他在那个时候讲过这样的话说,政府向银行借钱,不能打白条,你要还。那时候还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真正要想借钱的话,你发债。政府发债,那么银行买这个债,你不是把这个钱就拿到了吗?但这个债是要还的,所以你要承担起发债的这个责任。就是说你不仅要融资,同时还要有还款的义务。所以他把这个银行跟这个政府的这个关系彻底理顺。所以从此没有透支了。否则的话通货膨胀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来解决的。
第三个我觉得就是他对国有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结构改革,也就是除了保留所谓这个战略性部门的国有或者国家控股的这个行业以外,绝大多数的行业里面,国有企业全部退出,全部私有化。尽管社会成本很大,比如说有几千万的下岗职工,但是在那个时候,中央政府还是承担了这样一个社会的成本,用了差不多四、五年的时间把整个国有部门的这个民营化的结构改革基本上完成,这个奠定了后来宏观经济稳定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基础。
还有一个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1993年的时候,他说服了地方政府的大员,能够顺利地推行中央跟地方政府的这个分税制。分税制改革我认为非常非常重要,在中国的30年改革历史上,我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因为它把中央跟地方的财政关系彻底的理顺,然后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驾驭的能力和财力;第三个我想它加强了中央政府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对于财政的平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然更重要的我认为分税制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这样一套激励机制,比如说增值税的引入,增值税在中央跟地方政府之间分享,其实某种意义上讲是导致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进行招商引资这整个一套经济发展的机制的一个前提,一个基础。
所以我想朱镕基差不多在他担任副总理期间,主持经济改革的工作,我认为是很值得去研究的一个时间段。他本人我个人认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他个人的工作的风格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是我还是很希望能够写一本书,来研究朱镕基在国务院主持经济改革工作的这10年的这样一个经历,跟这些改革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我甚至于希望能够有机会当面向他去请教一些我还不完全弄得明白的问题。因为有些事情只是间接的从二手资料里面来推断,可能是这样子,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子?在中国改革的30年这个历史上,恐怕这10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特别是结构性改革的最重要的一个10年,那么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加快、加速的最重要的一个10年。在1994年以后,中国经济就基本上摆脱了1980年代困扰中国经济的多次的恶性通货膨胀,宏观上面非常稳定,投资环境改善非常快,地方政府相互之间有很好的竞争、良性的竞争、基础设施获得突飞猛进的日新月异的这种改善,那么然后向这个世界市场的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