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日前发布消息称,审慎出台涨价措施。至此,被认为顺利推进的资源价格改革被正式冻结。此次冻结并非首次,2008年面对高通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保持物价稳定工作,决定油、电、气等能源价格不得调整。
中国的资源价格一直以来被人为压低,并没有体现出环境成本。十一五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但是此改革常让位于通胀。
实际上资源价格调价影响并不大,据测算天然气价格上调10%,将推高短期CPI 达0.43 个百分点,长期总体影响达0.64 个百分点。
被叫停的根本原因在于担心触发全面通胀的发生,但叫停所产生的结果却和初衷相去甚远。例如被视为推动节能减排推手的资源税改革一再延迟出台,也成为2010年节能减排用异化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的一个原因。
屡次搁浅叫停的另外一个结果便是短缺。如自9月份始于两广、江苏和浙江等地并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油荒等现象,就与价格管控异化的批零倒挂有关。除了结果短缺外,更有企业成本增加,据网易财经了解,北京燃气集团上游购气成本增加了3亿元以上,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
陈云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收购价高,销售价低,国家要补贴。此后中国以双轨制手段推动了禁锢已久的价格体系,即所谓“价格闯关”。价格闯关的历史最值得汲取的不是抢购潮的发生,而是理顺价格的机制。现在关键词由粮食变成了资源产品,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关键并不在于物价保持低水平,而是能充分的反应市场供需的价格。
栏目介绍:600字之内呈现宏观金融事实真相。我们关注市场失灵,更关注政府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