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非暴力的象征。而且,女性更温和,更折中,更易与人交往与对话。”——泰国离任总理英拉·西那瓦
泰国宪法法院9名大法官用“不合法、不合宪、不道德”这三个“不”给看守政府总理英拉·西那瓦调离一名官员职务的案件作出终审判决,由此终结了这位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的任期。
且不论庭审公正与否,至少,过去两年多,英拉将泰国女性政治推上一个高潮。
血脉使命在延续
英拉的高祖父丘志勤是居住在广东潮州府丰顺县(丰顺县今属梅州管辖)的客家人。其长子丘春盛娶了泰国女子为妻。丘春盛的长子丘阿昌归化为泰国人,改为泰国姓“西那瓦”。丘阿昌娶清迈王达玛朗伽的玄孙女詹提娜为妻,育有12个子女。其中,四子叻·西那瓦拥有果园、剧院、汽车行、油气站、公交公司等综合性企业。48岁时,叻·西那瓦成了清迈府府议员,1969年担任国会议员,至1976年退休。叻·西那瓦育是他信·西那瓦和英拉的父亲。
西那瓦家族从第二代开始,就是清迈显赫的商人家族。自第三代开始,步入政界。
英拉的大姐瑶瓦叻曾是清迈市长,也是清迈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市长。在老二他信担任总理后,瑶瓦叻担任泰国国家妇女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妇女院”主席,成了泰国女性事务的管理者。
老三瑶瓦蕾(女)早年打理西那瓦家族的丝绸生意,后步入政界,现在是英拉领导的为泰党在泰国南部的活动负责人。
老六瑶瓦帕(女)曾是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核心人物,在他信遭政变推翻后,她的丈夫颂猜·翁沙旺出任总理。
老七帕亚是泰国金牌投资人,现为为泰党北方活动负责人。
老九英拉2011年出任总理后,叻·西那瓦成为打造出3位泰国总理的“第一父亲”,他的儿子他信、女婿颂猜和女儿英拉分别成为泰国历史上第23位、第26位和第28位总理。
只不过,这三位总理,无一例外地被政治对手以非常规方式赶下台:2006年,他信被军事政变推翻;2008年,颂猜被宪法法院一纸判决5年不得参政;2014年,英拉被宪法法院裁定违宪,立即终止总理职务。
从西那瓦家族近年来的起起落落中不难发现,他信是这一清迈名门沉浮的掌舵者,也是泰国政治八年飘摇中的核心人物。英拉也好,颂猜也罢,若非他信撑腰,难在一夜间脱颖而出,所以,反对派把英拉和颂猜称做是“他信的傀儡”,就连他信本人也对此直言不讳,呼吁民众支持英拉,称“妹妹是我的克隆人”。
不过,对于这些说法,英拉不以为然。她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我无法改变是他信妹妹的现实,我会试图用他的理念帮助泰国,请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证明给你们看。”但是,这个机会只对她开放了不到3年时间。
刚柔并济屡过关
过去八年,泰国的政治斗争从根本上源自两大分裂阵营,一派是他信阵营,一派是反他信阵营。前者以为泰党、红衫军(反独裁人民民主联盟)和广大草根阶层为支持者,后者以民主党、黄衫军(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社会中产、精英权势为代表。前者属新锐改革派,后者为守旧保守派。两派分歧根深蒂固。
在英拉执政时期,反对派始终强调,赶走英拉只是第一步,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根除他信思想”。但这一目标实现不易,因为他信执政6年推行的一系列思想让泰国草根民众发现“政府原来可以这样”,草根们切实得到了诸如免费医疗、无息贷款等一系列实惠。一些农民死心塌地地跟随他信,把他的画像挂在家中。
英拉的执政正是延续了他信的理念。一方面,她对草根阶层施以宽松政策,例如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米农手中的粮食;另一方面,她不断深化他信时期的诸多亲民措施,通过农村信贷等优惠给贫困民众减轻压力。在这一大方针方面,她采取了不手软的“刚”性手腕。但也正是这些政策,损害了中产阶级和社会精英的利益,因此,她的种种政策被批评为用大集团的利益为自己和自己的政党“收买人心”。
但与他信执政期间把控军警的策略不同,英拉在对付反对派方面却采取了“柔”的战略。2013年底,以素贴·特素班为领导的反对派在街头大肆闹事,先后占领多个部委建筑,对英拉步步紧逼。反对派希望英拉出动军警,造成流血,而后逼迫军队中的某些派别起兵政变,但英拉以守为攻、步步为营,先后把办公地点转移到国防部、机场和郊县不知名地点,目的就是避免流血和冲突。
由于泰国军队向来有“政变传统”,英拉也是时不时与军方保持联系。一到危急关头,她就与陆军司令座谈,每次座谈过后,陆军方面总是会作出“不掺和政治”的表态。另一方面,英拉积极对外交往,频繁出访迎访,在国际上为自己打造好国际信誉,一边稳定投资环境,一边打造国际政治舆论压力,使军方不敢轻易动弹。尽管军方最后还是动手了。
英拉的刚柔并济,使反对派多次叫嚣的“总攻”“决战”化为泡影,持续数月的街头集会因人困马乏不攻自破。反对派在街头闹事和怂恿政变两大谋略未能实现的情况下,最终促成法院介入,以司法手段再次对他信势力下手,使英拉成为“司法政变”的牺牲品。
不简单的女总理
2006年9月军事政变后,泰国政治变得绝非某一个人能够左右。
不过,回顾英拉执政的两年多,泰国基本稳定,经济稳中有升,外界评价褒多于贬,使泰国出现近些年政治风波大环境中不多见的“小稳定”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英拉的女性身份不无关联。
“我是个女人,女人往往更注重细节,更关心结果,更在乎过程,所以,我会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英拉在上台后的一次演讲中说。
诚然,在泰国社会,受传统规约,女性在很多领域仍受约束。有“泰国莎士比亚”之称的19世纪大诗人顺吞蒲的《教女篇》至今仍是传统女性教育的范本:“出,不迈大步;行,不甩臂膀;语,不留声高;穿,必束胸裹巾于外。”
英拉正是在这样传统教化中成长起来的新女性。上世纪90年代后泰国受外来文化冲击显著,但包括反对派媒体在内的泰国媒体从未挖掘出英拉有丝毫出格的丑闻或绯闻,相反,那些扎着麻花辫的旧时照片和只有美好回忆的故人点评使英拉成为现代女性教育的标本:温文尔雅、举止大方、有礼有节、不怒自威。美国《全球邮报》对英拉的评价是:“她极度有礼。”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内,英拉饱受反对派的各种批评和谩骂,有些甚至是不堪入耳、涉及性别的恶俗攻击,英拉表现出超脱般的容忍态度。泰国性别和发展研究所所长、女权组织“重塑泰国女性”总协调人素塔达曾呼吁泰国女性团结起来,共同抵制示威者在公开场合用带有性歧视、性谩骂的脏话“猥亵”总理。在她看来,如果放纵政治舞台出现这种男性至上主义行为,对社会中的每一名女性都不是好事。特别是,在泰国近些年的政治斗争中,从未有过针对男性领导人的“性谩骂”。
地域政治有怪圈
许多人曾希望英拉的上台能够为泰国女性带去更加良好的环境,例如加强对家暴的惩罚力度、提升女性社会平等、扶助女性相关政策等,但事实上,英拉执政这两年,政治事件频发,使她应接不暇,无暇顾及其他事务。
有批评家认为,英拉的出现并不能代表男女平等的进化,更无关泰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泰国法政大学政治学教授差利达蓬·颂讪潘评论,英拉出现在泰国政坛“完全是因为她与他信的关系”,所以,“许多人不免失望,因为她这会儿的注意力不会放在除政治之外的领域”。
但另一家报纸《泰叻报》则回应,不该把所有过错让某一个人去承担和改正,毕竟一些问题属长期积累起来的顽疾。更何况,在红灯区外,泰国女性的地位、特别是受教育女性的地位日渐提高。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泰国企业中女性高管的比例全球最高,达45%,女首席执行官的比例达30%。全球女高管的平均水平为20%,美国15%,日本和阿联酋只有不到8%。
泰国分析师克里斯·拜克指出,在东南亚乃至南亚,女性当政仍走不出一个公式,那就是在她们的背后,一定要有一个更有影响力的男人,她们只是男人的代言。例如,印度的甘地夫人、巴基斯坦的贝·布托、菲律宾的科拉松·阿基诺和阿罗约、缅甸的昂山素季等等。英拉也如是。“经过一遍又一遍验证,这是一条非常有魔力的公式,”拜克说。
本文来自:新华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