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9月11日报道 在2014年的暑期档票房榜上,前五名中的三部华语片都是新导演作品,另外两部则是好莱坞超级大片。这些导演出身各不相同,从流行文学跨界的韩寒和郭敬明、从演员转行的邓超;作品的类型鲜明,如路阳的古装动作片《绣春刀》;题材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如肖央的《老男孩》和卓韵芝的《临时同居》。作为只出过一两部影视作品,甚至从未碰过大银幕的新人来说,他们创造出了多个或破3亿的票房成绩,或近8分的好口碑,已经大大超出了对新人导演的期望。
与新导演的生猛表现相对应的,是备受观众期待却又一次次令观众失望的“大片”们。每年暑期档都会有几部首日排片爆满的视效大片,占据明星阵容却孤芳自赏,难以持久吸引观众,难免票房一再跳水的命运。
喜剧仍是华语片市场刚需
档期要巧明星要有
继炮制出《泰囧》的话题人物徐峥以及以一部毕业作品《致青春》掀起波澜的赵薇之后,邓超和俞白眉的搭档又成就了导演处女作票房爆表的新奇迹,截止8月10日,邓、白合作的喜剧《分手大师》创下6.6亿票房。
在《分手大师》之前,邓超并非大红大紫的男星,不严格符合“演而优则导”的定律,“明星效应”对于该片的助推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由于完全没有期待,《分手大师》迎头硬碰《变形金刚4》,反而十分讨巧地弥补了超强片独霸时期的个性化观影需求空白。此外该片借力曾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分手大师》剧本,经历从投资到制作到出演的全套系统操作,邓超亲手将自己推上了喜剧导演/演员的一线位置。
《分手大师》的成功也许有档期巧、明星多的因素,但它诚实地反映出观众对喜剧电影的需求。根据《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有超出四成的观众表示出对喜剧片的兴趣,且中高收入的喜剧粉丝占多数。这些观众仍是电影院的消费主流人群,通俗喜剧则总是喜闻乐见的类型。
90后观众更注重形式感
新营销手段吸引年轻人群
7月24日,某报纸刊登了整版广告“韩寒电影卖得好,小野嫁妆少不了”,署名为“全国女婿”。“国民岳父”是韩寒借用粉丝的调侃拿出来“贩卖”《后会无期》的噱头,他还不断自曝电影拍摄的内幕,利用自媒体平台尽情行销,从电影开拍之初就已经拿下了一部分观众的钱包。不过韩寒最初的粉丝群还不是《后会无期》票房成功的唯一因素,尽管不乏“叙事碎片化”的批评,《后会无期》仍然是特定档期内鲜有的青春公路电影。由于没有经验束缚,韩寒没有陷入传统青春片的窠臼,他所代表的是华语电影的打破成规的力量,即使不够成熟,也算为观众带来新鲜空气。
而与韩寒并驾的郭敬明今夏也击败了了除《变形金刚4》之外的其他引进电影,他所拥有的商业触觉显然是流行文学作家中少有人具备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受众需要一个怎样的梦境,而他又十分擅长为他们维护这个梦境。迎着口诛笔伐,《小时代》两年推出三部,除了内容上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营销手段上的新颖和亲民也是《小时代》能连续创下高票房的原因。郭敬明也是非常勤恳地在自己的自媒体上跟踪曝光电影拍摄进度,还推出90后年轻观众喜爱的弹幕电影形式。暑期档的主力军是年轻观众,而他们并不在乎片方怎么吹嘘,他们更注重形式感,介意能否参与其中,喜欢的是“这个好玩”。
平民视角戳观众心窝
热点话题助力新导演上位
导演肖央将自己形容为“摆地摊”, 他说:“如果电影工业是一个连锁大超市,我顶多算夜市上摆的一地摊,其实差很远。”作为“筷子兄弟”的一员,在五年前的网络上,肖央就已经攒足了人气。不过与其他的“明星”导演相似,明星所带来效应对一部电影的票房产出并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筷子兄弟最为成功的是代表了一个特定群体,并吃定这个群体,他们为70、80后的半熟男群体发声,紧密贴合在这个群体的仍念旧仍怀梦的心理状态,并展开符合其上网习惯、生活习惯的营销,如制作洗脑歌曲“小苹果”并广为传播,电影还未映,不少人已经被其散发出的同类信息所感染。《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是挤进暑期档票房前十名的又一个导演处女作,截止8月10日,已经拿走2.1亿。
另外一位颇有流行敏感度的新导演是《临时同居》的女导演卓韵芝。《临时同居》紧抓“房子”热题,擅长制造畅销书的卓韵芝在采访中自述“真有这样疯狂的事”,她采访律师,调查因炒房而分手的情侣,后者在香港内地都不胜其数。来自于市井生活的热点话题才是普通观众最关注的,在很大程度上,选对题材是助力新导演上位的武器。
学院派新生力量崛起
高质量电影需配备等量级营销
“武侠片要跳出’江湖’那个格局,’江湖’已经离观众越来越远,观众已经不太关心那种纯想象出来的浪漫,他们其实更想看到的是跟自己距离很近的人物和故事。”《绣春刀》导演路阳会非常认真地与记者探讨古装动作电影的衰变与进化,尽管《绣春刀》并未攀上票房前十榜,但其不容小觑的高口碑印证着这位新人导演的电影质量。不少知名影评人甚至颇为激动地将《绣春刀》评为“今夏最值得看的电影”。
路阳是代表学院派的新生力量,从作品质量上来说,《绣春刀》与其他新生代导演良莠不齐的票房热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之前他的处女作《盲人电影院》在釜山电影节上获奖,但并未在国内获得走进院线的机会。路阳自称从上学时就开始跟剧组,反对刻意划分“商业片”与“文艺片”,认为要有自己的态度,也要跟得上观众审美提升的速度。路阳的出现显示着新生代学院派导演的潜力。
但在电影上映前,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宣传令《绣春刀》的营销团队背负其自毁佳片的“罪名”。既无充足宣传物料,新闻也发得平淡,落地活动接近于零,至于仿效《小时代》和《秦时明月》做的弹幕版,几近邯郸学步。《绣春刀》本身并不像今夏小黑马《京城81号》一样同类型泛滥,也不像之前的《白日焰火》一样略显生僻,却失之东隅再失桑榆,若不是单凭民间口口相传,《绣春刀》到下档之前都未必能过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