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校园规则》(Ondskan)
导演: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
主演:安德鲁斯·威尔森 / 古斯塔·斯卡斯加德 / 恩里克·朗德斯托姆
上映日期: 2003年9月26日(瑞典)
剧情梗概: 16岁的埃里克·庞帝在继父的严厉管教下长大,让他凡事只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来解决,当他因暴力事件被学校开除时,他母亲筹钱将他送到了一个管教严格的贵族学校去就读。没想到这个学校并非他理想中的求学之地,因为里面充斥着一股恃强凌弱的邪恶风气,但无奈这是他目前的唯一选择。然而他是否能够强忍住一切屈辱,勇敢去迎接的崭新人生呢?
推荐理由:以暴制暴的病态校园
《校园规则》的本名“Evil”(邪恶)听上去有几分恐怖片色彩,而实际上影片中弥漫的一股充斥人性之恶的紧张气息,远比明确的暴力更加惊人。根据瑞典新闻记者、小说家杨·库卢(Jan Guillou)的同名自传小说所改编,《校园规则》讲的是欧洲寄宿学校中约定俗成的等级规矩,隐喻意义明显。它像是一出社会阶级的权力寓言,身处上层的学生会将手中的权力视为理所当然,任何试图挑战统治权威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惩罚,而上到校长下至老师则对这个病态的阶级制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这种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又有其脆弱的一面,当他们习惯了所有人言听计从之后,一旦有一个声音敢于对他们说不,他们变乱了阵脚,不惜任何代价想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做过Abercrombie & Fitch男模的安德鲁斯·威尔森身材一流,他在这部处女作中扮演男主角埃里克·庞帝,亦拥有同龄人中少有的强悍体魄。他身上积累着足够多的暴力因子,在继父的变态管制下,他将愤怒发泄到同学身上;而到了贵族学校后,又遭受学长凌虐,却碍于自身的处境找不到宣泄口。他处在一个两难境地,因他不愿被赶出学校,而宁愿去接受莫须有的惩罚。埃里克的室友提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但显然甘地式的抵抗为他所不齿,讽刺的是,一旦学生会长和他的同党发现他们的威胁与惩罚对埃里克没能起到作用时,他们就将矛头指向了他身边那些软弱的朋友——总有人要因此遭殃,是谁并不重要。
不喜者可能会批判影片所宣扬的“以暴制暴”的精神,但随着故事不留余地将角色逼向绝境,所有人都在期待最后的爆发。尽管比起1969年获得金棕榈奖的那部《如果……》,《校园规则》的“逆袭”还是缺乏一点力道,埃里克成功击垮对手的心理防线,又用过法律武器让自己安然在体制下得以继续生存,使得《校园规则》并不像《如果……》那样具备革命性的特征。你可以说它缺了点对角色和社会的深入洞察,尽管如此,影片的结局仍然算得上大快人心。
《校园规则》当年不仅在瑞典大获成功,还在2004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导演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也因此打入了国际市场,不过离开瑞典的哈弗斯特罗姆,近年来虽然与越来越多的大明星合作,但作品质量却不复当年,看看那部约翰·库萨克和巩俐主演的《谍海风云》,就让人不免为之惋惜。(蛋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