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戛纳报道组(文/3pinky) 没有惊喜、没有回味,杜氏标签贴得到处都是,但再也激不起过去的向往,这就是看完《复仇》的一句话感受。拿了法国的投资,请了法国的演员,面向国际化市场,野心很大,却只拍出了B级片的品质,还不如《文雀》那样本土化的小情小调来得诚实。
《复仇》的问题也是杜琪峰这几年创作的问题。不值得推敲的故事,脸谱化严重的角色,把一部剧情片的基础都破坏了,巧夺天工的拍摄技巧沦为卖弄。《放逐》、《文雀》已遭遇过这样的质疑,《复仇》杜琪峰也没有改变这种窘况的意思,如果可以用勉强接受遍地是BUG的情节,换一些在新的制作环境里迸发出的新火花,道理说不通也就算了,但《复仇》连技术也是旧瓶装旧酒,如果真的要说有新意,影片灵巧地借鉴了很多香港乃至国际经典电影,风格化的部分得以丰富多样化。
法国歌神Johnny Hallyday饰演退休杀手卡斯特罗。
一个法国的退休杀手因为女儿一家被枪杀,来到澳门展开复仇行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三个本地帮派的杀手帮忙。影片进行到老杀手卡斯特罗与三个杀手相遇的时候,悬念的铺陈还是比较利落的,黄秋生、林雪和林家栋扮演的杀手出场,仅几个镜头快切,所谓杀手的冷静专业就跃然纸上,四人在酒店第一次见面的戏也很有杜琪峰式紧张的幽默感。但节奏随着这场交易的达成就越来越拖沓,在追踪杀女仇人的过程,招牌式以静制动的镜头反反复复出现,徒变成像一段段摆拍的MV;缺乏合理的转折支撑,人物的关系和感情变化变得毫无道理,影片强硬地要推销对复仇和救赎的理解,但却没说清楚人物所有选择和行为的前提,黄秋生扮演的鬼跟老板说,你知道我是什么人,杜琪峰却没跟观众说,鬼是什么人,仅仅凭着惺惺相惜和同情,鬼连心理挣扎都没有就冒死充当起卡斯特罗的保护人,一个深谙黑帮生存守则的资深杀手就被简单粗暴地刻画成义薄云天的江湖高手,而这里刚出现一个重要的转折,本该可以把悬念铺得更足,人物性格更显丰满,不想故事就迫不及待地往下一场华丽丽的枪战飞奔过去了。明显的逻辑硬伤破坏了主题的呈现,而影片又忍不飙些严肃煽情的哲理,带来最糟糕的结果是,卡斯特罗知道鬼等三人为保护自己被杀后,跪在月光下向上帝祈祷的蹩脚桥段让全场观众笑喷了。
影片里还是有不少导演喜欢的充满游戏感的灵动细节,比如任达华扮演的黑帮头目为了勾引美艳的叶璇,慷慨地捐钱给街头的义工小童,故作慈爱地任小童把小旗贴得满身都是,却正好掉进卡斯特罗的陷阱。这个细节的铺垫是全片很重要也做得最完善的,在第一场枪战后,卡斯特罗告诉鬼他脑子里有颗弹壳,导致他短期记忆力衰退,这个桥段很明显来自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卡斯特罗也习惯把重要的事情记在照片和随身物品上。虽然并非原创,这个直接影响卡斯特罗命运的桥段被杜琪峰活学活用了,在最后一场复仇戏上更是用一种巧妙有趣的方式制造戏剧感。
说到借鉴,在香港电影百年的当口,杜琪峰竟然很配合地把经典的港片元素糅进自己的作品里,垃圾场的死战,鬼和两个兄弟的配合与气节完全是吴宇森路线的兄弟情深、大义凛然,枪战的套路既有杜琪峰过去作品里的暴力诡异,也有《喋血双雄》的浪漫华丽。而雨中寻人、山坡对峙的画面,则是《文雀》、《追逐》等旧作的抽样新加工。只穿黑风衣的卡斯特罗,跟杜琪峰钟爱的法国黑色犯罪片里的杀手如出一辙,不过不管是为了冲欧洲市场也好,满足杜导致敬之心也好,法国歌神Johnny Hallyday演杀手,跟香港气质还真是不搭。
网易娱乐专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