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振东离开国际赛场346天,回来居然变得更强了,而且头发还没少。
![]()
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但是应该不是《一拳超人》里埼玉老师的每天100次俯卧撑、100次仰卧起坐、100次深蹲,以及每天跑10公里。
![]()
但是他确实变强了。
如果说他现在纯粹的技术能力比几年前更强,不一定准确,但他现在面对各种挑战,比之前更加从容。
樊振东经历了大概这么个过程:早年的时候,他的技术相比整个世界领先很多。以前他可以纯靠技术优势获得先手;后来,跟他技术构成类似的选手变多了,又发现他们缺樊振东的厚度;最后,世界终于追上了樊振东,少数选手凶狠程度更甚,樊振东也不得不做调整。
![]()
这个阶段的樊振东,有时候也缺少方向:一些比赛里,他看起来过于小心翼翼,仿佛生硬模仿那些前三板大师们;另一些时候,他尝试的新东西不那么奏效,和自己招牌式的凶猛轰炸配合得也不好。一些比赛里,他给对手太大的发挥空间,纯粹依赖自己的厚度,试图在后手球中战胜对手,显得非常艰难。
回头看来,这都是尝试。樊振东并不缺单项技术,但他要在这些技术的彼此配合上,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答案。马龙可以在每个需要的时候,从自己武器库里拿出几乎任何技术回应对手。樊振东需要的是另一种答案。
具体点说,樊振东的问题是这样的:他的整体风格,是围绕在少数精锐的技术组合之上打造的。单纯的在这个基础上单纯安插新的技术,很难和既有的框架产生协同。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樊振东是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不能通过加直升机螺旋桨的方式来增加机动能力。如何在既有的技战术环节里,找到最合理的地方来增加变化,就成了问题所在。
这次全运会来看,还真让他找到了。
男单半决赛对王楚钦,樊振东的高抛发球成功的把前三板的压力转移到了对手那边:这个发球他之前更多用作配合,目的原本是简化战术发出去打相持。现在这个发球有了长,短,侧旋,飘和不转的各种变化,甚至还有第一点近端线第二跳不出台这种高端变化。
后来于何一也提到:樊振东的发球,现在也很不好接,不像以前那么正了,容易对不上点。

这球一跳近端线,但并不那么长。

死转下旋骗过对手
团体赛面对梁靖崑,樊振东的相持段,尤其是反手,弧线和旋转变化也更加纯熟:纯粹的火力对抗打不开的时候,樊振东的反手开始能给出一些马龙式高弧线软反手配合落点,让对手对不上点,给自己创造反击的机会。

当然,一切的前提还是樊振东超绝的厚度:团体赛面对心态放松,怎么打怎么有的于何一,樊振东发挥并不算滴水不漏,但是仍然顶住了对手的高命中率搏杀,最终第五局8:9之后一个反手直线一个正手直线终结比赛。


樊振东在自己的简洁里增加了新的东西:原本就使用的高抛发球增加了很多细微精妙的变化,招牌的反手对抗增加了弧线,旋转和节奏的变化。像周雨提到过的:他觉得不能说马龙在2021年比2017年增加的是对球的理解——指的就是这种有机融合的技术的合理程度。樊振东这次全运会展现出来的,是类似的综合能力提升。
可贵的是,这些变化都契合樊振东已经打了几十年的技术体系,并不生硬刻意。张继科在直播里说:你看樊振东这次,短球反手都是拧,正手都是搓,打的很简洁——提醒学生别盲目求全使用各种技术,效果并不好。樊振东的新东西,融入得毫无痕迹,却针对性极强。发球环节有效改观了之前发球抢不到先手只能靠厚度纯抗的问题;反手增加的变化也让他在面对越来越凶狠的年轻人的时候悄无声息的消解对手的火力。
现在的男子乒乓球,技战术正在史无前例的趋同:打法凶狠先进,技术水平很高的选手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大洲,越来越多的协会都有非常有冲击力的选手。在今天,技术水平和训练体系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很难有多少区分度。要保持竞争力,甚至领先,就更强调对乒乓球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反映在多个维度:如何正确的理解比赛,如何阅读对手的战术和揣测对手的心理,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自己。能够超脱地理解自己,以此为基础做出调整和改善,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现在这个普遍性反手体系开创性的宗师,即便离开国际赛场快一年,归来的樊振东仍然展现了对乒乓球,更是对自己的深刻认识。
高手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归来的樊振东解构了自己,并加以升华之后,可以说见过自己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