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5年,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粮安答卷”——粮食总产量达139.51亿斤,创历史新高,较5年前增加5.32亿斤。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源于分公司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锚定现代化大农业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四个农业”,深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发展的不懈探索。从黑土地的焕新到良种的培育,从科技的赋能到管理的精细,建三江正以全方位实践,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建三江大粮仓
良田良种赋能 双轮驱动新引擎
“农田必须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选对种子,更能让好地长出好粮!”这是建三江守护粮食生产根基、释放高产潜力的核心逻辑。在勤得利农场,耕地保护与良种培育的“同频共振”,让黑土地的“活力”与种子的“潜力”实现双向释放。有着20年种植经验的种植户张继海,既是黑土地“蜕变”的见证者,也是良种红利的受益者:“以前担心地力下降,现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让土变松了,种上龙粳1624这个好品种,不仅抗病、出米率高,每斤收购价还多赚5分钱!”
为筑牢良田根基,建三江分公司各农场推行“田长制”守护耕地红线,搭建土壤大数据平台为耕地“体检”,量身定制施肥方案,同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侧深施肥、变量施肥等技术;为激活良种效能,农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品种选育实验,筛选出适配品种,并建立种子质量追溯体系,对统供种子全程监管,实现从“养好地”到“选好种”的全链条保障,让良田与良种共同托举高产底气。
秋收作业现场
智能农机运用 农业增添“芯”动力
建三江分公司抢抓“农高区”建设机遇,以科技为笔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几年来,22项农业创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面积500万亩次以上,更新农机装备1.23万台(套),积极推进“数字三江”建设,上线应用数字管控平台等10套业务系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8%以上,为现代化大农业提质增效“慧”集澎湃动力。
今年七星农场不断引进智能农机,更新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雷肯智能除草机、卫星平地机等高端装备,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尤其是无人巡田机、无人喷药机更是发挥了大作用。“智能无人机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和稻苗长势,自动调整作业参数。”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技术人员刘建国说,“比如在病虫害防治时,无人机能根据病虫害密度调整药量,比人工节省30%的农药。”物联网精准监测调控技术、数字平台协同管理技术,这些都是建三江科技创新与农机智能化融合发展的“缩影”。
如今,建三江分公司已成功建设9个管理可量化、数据可利用、经验可复制的智慧农场,年开展智能农机作业面积1000万亩次以上,让“良机+科技”成为节本增效的“硬支撑”。
丰收的粮食
精管理擅经营 提升土地新产能
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高效种地”?建三江分公司以大面积单产均衡提升为目标,将精细管理与适度规模经营结合,构建“管理精细、经营多元、服务专业”的立体化机制,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让种地更高效、更赚钱。
“以前收割总掉棒子,今年跟着机器走一圈,几乎没捡到遗漏的玉米。”八五九农场种植户王伟的感慨,印证了精细管理与规模经营带来的单产突破。2025年,农场玉米高产攻关田最高亩产达2557斤,大豆高产攻关田最高亩产641.16斤,两项数据均刷新本地区历史纪录。这一突破源于农场融合的发展路径,在规模经营上,通过垦地合作“全程托管+技术服务”模式整合耕地,实现标准化种植;在精细管理上,玉米推行“四精两管”栽培技术,大豆采用“大垄宽台匀密”模式,集成推广17项关键技术,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智慧滴灌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控水肥,实现按需供给。同时,配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将粮食损失率控制在0.53%,相当于每亩增产18斤。
秋整地作业
139.51亿斤的粮食年产量,是建三江现代化大农业实践的阶段性成果,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建三江分公司将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主责主业,进一步围绕“六个聚焦”“六个推动”,持续深化“五良”“五化”融合发展,以更精准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在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端牢中国饭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三江力量”。
记者:姜斌 刘畅;摄影:吕宗徽 李孝凯;视频:辛超 刘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