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是我的个人思考,非行业共识。
精神分析热衷,甚至可说迷恋解释:建构各种理论解释心理,特别是解释潜意识。
该取向的从业者,常常对洞悉来访的潜意识,有着侦探探案般的狂热。从业者这种对理解来访潜意识的狂热,很多时候表现出满足自恋需求,胜过促进来访改善:
当从业者形成某个自觉深刻、对来访具有穿透力的理解时,自恋的狂喜往往让其不顾来访反应,而是着力说服来访接受解释。
精神分析对解释的迷恋,伴随其发展史。精神分析对个体大脑发育有限的前语言阶段(婴儿期),有着非常多的理论构建,诸如“全能自恋”“分裂”等。
如果大家接触过这些理论,便会发现这些理论包括十分明显的动力性、意图性含义。
简单说,即表明婴儿带着某种心理动力而出现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动力”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但凡了解发展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婴儿生理活动居多,心理功能十分有限,仅有感觉、记忆等有限的个别心理活动,动力性这类整合性心理活动,需要等到个体的整合性心理自我逐步发展,才得以展现。
精神分析对前语言阶段的心理解释,有着十分强烈的以成人心理解释婴儿心理的成分,忽视了婴儿早期尚无动力性心理——具有自我意图的心理活动——多是反应性活动,即“刺激-反应”。
即使把“潜意识”考虑进来,也谈不上“潜意识动力”:婴儿多是生理反应的无意识活动,而非心理性质的潜意识活动。比如人的呼吸是无意识,不能说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工作以溯源,即记忆为主,深入探索潜意识。可当代神经科学表明,人类的记忆准确性极其不靠谱:
记忆虽然客观存在,可人类回忆的准确性存疑,记忆说成“建构”更准确,即:
回忆起来的记忆,是“部分真实记忆+主观理解”建构起来的“主观记忆”,而非“客观记忆”。
可以说,客观记忆永远不可获得:回忆永不等同原始记忆,必然有变化。
许多精神分析从业者认为,精神分析疗效在于解释的准确性,促使来访获得潜意识意识化的领悟、修通而改变,这一观点显然不成立。
即使解释促进来访获得所谓的“潜意识意识化”领悟,看似这一过程促使来访改变,可来访回忆并非客观真实,通过领悟而意识化的“潜意识记忆”,何来“准确解释”?
精神分析治疗的有效性,有足够研究支持。既然其疗效并非源于“准确解释”,又源于哪些因素?
我认为精神分析的疗效因素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解释帮助来访将自身经历产生的、未被整合的体验,纳入叙事性人生经历中,减少心理世界的混乱、无序;
二是探索潜意识、获得理解的过程,来访体验到从业者的全然关注、细微在意等,这一过程性体验,满足了来访被在乎、重要、价值感等未满足的基本需求,而获得“矫正性情感体验”带来的改善。
为何主观建构性叙事(描述事件),非真实或者说准确事实,可以有疗效?
人类有寻求理解的倾向。如图:
![]()
你会将图片看成3个圆形、上下倒立的2个三角形,而不会看成3个弧形和纸条组成的图形,以及3个线条组成的角。
图形本身没有规则,你将空白与线条组合起来看待,构建成可理解的规则图形。这在心理学中属于完形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整体心理特性。
三角形、圆形的命名,是个体接受教育学习的结果,因而这种主观构建,是否属于教育产生的社会化影响,是否原始部落的人们不会看成规则图形?还是说属于人类天生倾向,即使原始部落的人们不会用三角形、圆形命名,但他们也会将空白与线条组合,看成规则图形,仅是命名不同?
我没见过以原始部落人群为被试的相关研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这部分,以已有的研究发现,讨论人类的完形心理特征,可见人类有寻求可理解的特性。这种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为何人类有着强烈寻求可理解的特性?
我觉得原因之一,是可理解的整体性,可在大脑单位空间存储更多信息。好比一个箱子,你有规律的整齐摆放东西,可收纳的东西多过你杂乱放东西。
如果大家了解过记忆容量,可能知道记忆容量有“7±2”个组块的概念。比如你背诵无规则数字,记忆容量大概是5-9个数字。
如果你将无规律的数字建构起主观规律,比如圆周率的“山顶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将无规律信息构建出主观规律形成整体组块,你的记忆容量将扩容。这即是一些记忆术的原理。
可见,大脑的生物机制,可能出于有限物理空间可存储更多信息,而在进化中发展出可理解性倾向,将信息构建主观联系。
因而,精神分析的解释疗效,不在于解释的准确性,而在于可被来访接受的、可形成起建构性叙事的解释。
当精神分析取向从业者的解释促进来访改变时,不是因为从业者的解释精妙、洞察、准确,而在于来访接受了这一解释:不在于从业者说了什么,而在于来访听进去了什么。
比如从业者说来访对父母除了有渴望被爱的情感,还有强烈恨意。来访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来访接受这一解释,纳入自身经历的叙事体系而有变化。
不少精神分析取向从业者忽视这点,而陷入自嗨式洞察中,为自己某个“精妙”的洞察狂喜,不顾来访的不接受,不断说服来访接受自己的所谓“真理”,不过是在满足自恋需求。
对于来访形成建构性叙事有改变效用的生物机制,我有一个猜想。
如果个体有较强烈体验的,未被整理成意识层面可感知、可描述的经验(即潜意识活动),其激活的相应神经网络能量便缺少出口,得不到调节。如果把意识比作水面,潜意识比作水面之下,便如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涌动,终会波及水面。
当个体某种建构性叙事的语言描述过程,其相应的神经网络,与未被描述的强烈体验的神经网络(即潜意识活动)有部分重合,或者有连接时,便为未被调节的封闭神经网络开启出口,使其能量得到调节,从而生理变化转换到心理感知时,便成为个体感受到的困扰改善。
精神分析疗效的第二个要点,即过程性“矫正性情感体验”。
有些来访很倾向精神分析的工作方式,对认知行为疗法这类问题解决式方式很排斥。
这类来访常存在依恋问题,以及被认可、自主性、边界感等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不足。
当TA们感受到精神分析取向从业者深度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探索自己言行、非言行背后的含义来理解潜意识信息,这种被“全然关注”体验到的价值感、重要性等体验,恰是其成长过程缺乏,甚至匮乏的基本心理需求。
我认为这种积极的“矫正性情感体验”,对来访心理的重构,是精神分析起效的更底层机制,远比解释的效用大。
可以说,精神分析以为自己是通过解释起效,更主要是通过过程性的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等人本主义方式起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