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11月19日晚,香港启德体艺馆内再次沸腾了。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决赛中,由奥运冠军张家朗以及蔡俊彦、梁千雨组成的香港队以45比34击败福建队,摘得金牌。这也是香港队队史首枚全运会击剑金牌。
从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再到全国冠军,香港击剑项目实现“全满贯”。提及香港击剑队的蜕变,背后的“掌门人”、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运会期间,他每天坐在赛场边关注香港选手的表现,有具体要求赛后第一时间通过教练群布置,“没必要一定召集大家坐下来开会,及时线上沟通就好了。”
![]()
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右三)与香港队队员、教练。
多年前,郑兆康在竞聘香港击剑队总教练时,当着击剑总会众人的面,许下“将香港击剑带到世界水平”的承诺,彼时不少人觉得他是为了职位“吹牛”。如今,香港击剑队已实现国际比赛奖牌大满贯,张家朗更是斩获两届奥运会冠军,郑兆康用实打实的成绩,让曾经的“大话”成为现实。
郑兆康是如何带着默默无闻的香港击剑项目实现逆袭的?比赛间隙,郑兆康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
![]()
郑兆康(右)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
执掌帅印:从调研到改革
郑兆康曾是广东队的击剑运动员。他说:“我比较幸运,运动员时期是大陆训练模式,到美国生活了四年当教练,对中外训练模式都有深入了解,到了香港后比较适应,这里中西文化交融,所以训练既有集中,也有相对自由灵活的一面。”
2011年3月,郑兆康通过竞聘正式出任香港击剑队主教练。上任初期,他并未急于烧“三把火”,而是用两个月时间深入调研,“我去听、去看、去发现问题。通过这段时间观察,我意识到,不仅要抓技术管理,更要整合资源、重构体系。”
![]()
彼时的香港击剑队,面临着诸多困境:运动员选拔缺乏明确标准,参训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全职运动员仅10人,家长对运动员这条路的前景充满顾虑;团队管理也缺乏系统性。针对这些问题,郑兆康掀起了一场“阵痛式改革”,“我们制定了清晰的香港体育学院准入标准,聚焦精英教育,筛选真正有潜力的选手,对现有运动员进行了50%的换血。”
相比内地专业队选材主要依靠基层体校输送,郑兆康通过建立完善的积分体系,做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全港成年组一年4次比赛、青少年组一年3次比赛,再结合2次国际比赛积分排名,只要运动员积分进入前10,而且出勤率达标,就能代表香港队参赛,让队员们心无旁骛,只需专注训练与技术。”
改革难免触动既得利益,“动了别人的奶酪”是常有的事,但郑兆康有自己的原则,“我从来不是为了私利,有什么问题我来承担责任。”如今,这套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起增加了国际比赛积分权重,更科学的选拔机制保障下,香港击剑队的整体水平也随之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时间的力量
在香港队,130多名运动员覆盖不同年龄段,有少年队(17岁以下)、青年队(17-20岁)、成年队(20岁以上)的三级梯队,形成了“新老交替、以老带新”的格局。本届全运会,香港队派出24名运动员满员参赛,涵盖全部剑种的项目,其中最小的运动员仅16岁,来自女子重剑项目。
在郑兆康看来,一支强大的队伍,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团队和合理的人才梯队。香港击剑队16名教练中,有8名外籍教练,占比超过一半,包括5名法国教练、2名意大利教练和1名韩国教练。“顶级教练很重要,我们特意引进了国际知名教练,”他告诉记者,“团队层级清晰,管理层管教练、教练管运动员,这样指令清晰、管理高效。”
![]()
郑兆康(左)和巴黎奥运冠军张家朗。
更难得的是,团队氛围格外融洽。“运动员和教练、教练和教练之间,互相尊重,尊师爱生,”郑教练将此归功于换位思考的管理理念。曾是运动员出身的他,在做每一个重大决定前,都会站在运动员角度思考,“如果是我都不喜欢,这个决定就不合适。”这种理念让队员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发,甚至有运动员在训练课结束后,还主动要求加练。
![]()
郑兆康(左)和巴黎奥运冠军江旻憓。
回顾自己的执教生涯,郑兆康从带领香港轮椅击剑队斩获15枚残奥金牌,到带领香港击剑队走向世界顶尖,他始终坚信,“没有想法,就不会有办法。”
“我对自己说的话有底气,因为我的训练方法经过了实践检验”,他感慨道,“体育出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积累。2011年我发现了张家朗、蔡俊彦这些苗子,2015、2016年开始看到成效,2021年张家朗拿奥运冠军,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双轨发展:更多成长可能
“我的训练时间不多,但效果一点不差,因为我要质量,不要数量”,谈及训练方法,郑兆康的实干风格尽显。他根据击剑项目重灵活、反应与技巧的特点,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一般运动员一周训练25小时,年轻队员15小时;国际大赛结束后,会安排两周完全不碰剑的恢复时间,第三周逐步恢复训练,第六周才进行大运动量竞技训练,“让运动员精神放松,才能有更好的状态。”
香港男花队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是源自郑兆康注重运动员的创新能力,“击剑没有很多量化指标,需要运动员有想象力、有思维,不能墨守成规。”在他看来,只要能刺中对手、拿到分数,哪怕是像蔡俊彦那样非经典传统的打法,也是有效的。“不怕他们调皮活跃,就怕他们不敢想、不敢尝试新招数。”
![]()
与此同时,郑兆康始终倡导双轨发展,鼓励运动员多读书。他以奥运冠军江旻憓为例,“她作为全职运动员期间,还在攻读博士,只要时间管理得当,训练和学业并不矛盾。”在香港体育学院,运动员不仅能享受免费训练,取得成绩后还能获得奖学金,这为他们的双轨发展提供了保障。如果运动员出国读书,在当地的训练时间也能算为出勤率,只要比赛出成绩,能够保持排名,就能留在香港队。
被问及此前是否对全运会有特殊的备战?郑兆康坦言,“我们每年的训练计划从8月到次年的7月,是跟着国际大赛的周期走的,所以并没有全运会周期的概念。我们已经实现国际奖牌大满贯,唯独全运会还有突破空间,这些队员的技术层面已经达到高度,都有进入前4的实力,特别是男子花剑项目竞争力最强,很开心队员们实现了又一个梦想。”
![]()
已经把香港击剑带到世界水平,随着全运会的历史突破,郑兆康兑现了又一个承诺。正如他所说:“我所做的,就是把想法变成现实。”
原标题:《【独家专访】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当年吹的牛慢慢变成了现实!”》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秦东颖
图片来源:新华社、受访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