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中国底线失败!荷兰暂停监管安世半导体,被迫与中国展开谈判
安世半导体事件是一场彻头彻尾对中国底线的试探。
荷兰政府 11 月 19 日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措施,将控制权归还其母公司闻泰科技。这场持续了快两个月的争端,可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缓和得那么简单。
从荷兰跟风美国实施管控,到中方强硬反制倒逼其让步,整个过程清晰展现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博弈中的立场与代价。
这场试探始于荷兰在美国施压下的行动。
2019 年闻泰科技合法收购安世半导体后,这家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五年间为荷兰贡献 1.3 亿欧元所得税,本是中欧合作的典范。
但随着美国 9 月推出 “50% 股权穿透” 管制规则,将闻泰科技的限制延伸至子公司,荷兰政府次日就以 “国家安全” 为由,依据所谓《商品供应法》接管安世半导体,暂停中方实控人张学政的职务,还将 99% 股份托管。
阿姆斯特丹法院的文件早就证明,美国在 6 月就向荷兰施压,让荷兰换掉中方的 CEO。荷兰所说的 “治理有问题” 只是个借口,实际上荷兰是在帮美国打压中国的科技企业。
荷兰敢迈出这一步,与其半导体领域的特殊地位有关。这个国家拥有全球唯一能生产极紫外光刻机的阿斯麦公司,市占率超 85%,且在汽车半导体领域举足轻重。
这种不可替代性让荷兰产生误判,以为能凭产业链优势拿捏中方,却忘了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同样握有关键筹码。那就是安世半导体 70% 的晶圆需送到中国东莞工厂封装测试后才能全球分销。
![]()
面对这场触及底线的试探,中方的反制直接击中要害。
闻泰科技明确表态,荷兰政府的指令在中国境内无效;中国商务部10 月 4 日就暂停安世中国实体的出口权限,瞬间卡住全球供应链的脖子。
安世生产的车规级芯片虽虽然说制程不高,却占据全球 30% 以上市场份额,宝马、大众等车企的车身控制、电源管理等关键系统都离不开它。
出口一停,全球车企立马陷入恐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率先发声确认供货危机,东莞工厂外很快聚集了连夜赶来提货的客户与贸易商。
更让荷兰尴尬的是,中美经贸磋商缓和后,美国暂停了 “穿透性管制” 规则,荷兰成了唯一冲在前面的 “出头鸟”。
欧盟贸易专员以及宝马、博世等企业都在不断施压,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之前态度强硬,还表示一点也不后悔自己的表态,但到了 11 月访华磋商的时候,他却主动做出让步,提出暂停行政管控令。
荷兰经济部长文卡雷曼斯 19 日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对中国当局为确保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芯片供应所采取的措施感到满意”,并说谈判将继续进行。
他这种态度的转变可不是出于善意,而是因为中方采取了反制措施,再加上市场压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但我们必须看清,荷兰的让步只是权宜之计。其宣布归还控制权的同时,荷兰企业法庭 10 月 7 日的裁决仍在执行:张学政被停职、外籍独立董事握有决定性投票权、股份托管状态未变,荷兰管理层仍掌控实际运营权。
这意味着行政层面的暂停,更像是荷兰的 “缓兵之计”,既想缓解供应链压力,又不愿彻底放弃干预成果。
中国商务部的表态一针见血。这只是 “正确方向的第一步”,距离撤销行政令、纠正法庭错误裁决还有差距。中方的底线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与契约精神,任何以 “安全” 为名的掠夺行为都不会被接受。
荷兰的试探已经失败,其代价是自身信誉受损与产业链信任危机。
从长远看,这场事件给全球产业链敲响警钟。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协作属性,决定了任何单边政治操弄都将反噬自身。荷兰跟着美国起舞,不仅让本国企业面临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更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基础。
中国的反制也向全球证明,在关键产业链环节的布局与底气,才是应对底线试探的根本保障。
![]()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暂未落幕,大国在芯片领域的博弈还将持续。但荷兰的经历已经说明:试图以产业链优势试探中国底线,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唯有尊重市场规则与企业权益,才能实现产业链各方的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