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总爱拿着放大镜观察中国的一举一动,山东舰自然成了焦点。
这艘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自2017年下水以来,出海次数确实不如美国航母那般频繁,于是各种猜测随之而来。
有说它的钢材不过关,有怀疑中国造船技术有问题,甚至有人称其为“海上纸老虎”,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
从国防部公开的消息来看,山东舰2020年5月就开始了入列后的首次航行训练,短短一年多就实现了从首次着舰起飞到最大集中出动回收保障能力的重大突破。
之后几年更是动作不断,2023年首次成体系远赴西太平洋,参加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在岛链外和火箭军、陆基航空兵开展联合演练。
2024年9月连续昼夜航行,在南海、西太平洋完成多项实战化训练,还开展了新一批飞行员夜间航行资质认证。
2025年不仅和福建舰组成双航母编队出海,还在台岛以东海空域进行舰机协同、对海对陆打击等科目演练,甚至在西太平洋成功处置过外军飞机的多次滋扰。
![]()
这些都是公开可查的官方信息,怎么看也算不上“很少出海”。
西方媒体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本质上是把航母“瞎转悠刷存在感”和“针对性实战化训练”搞混了,他们习惯了美军航母全球部署的模式,就觉得所有航母都该天天漂在海上,却忘了中国海军的发展思路从来都是“稳扎稳打,练精再用”。
再说说西方吵得最凶的“钢材不过关”问题,这纯属外行看热闹的典型。
航母用钢可不是普通建筑钢材,尤其是飞行甲板钢,得承受30吨级舰载机数百公里时速的冲击,还要扛住战斗机尾喷管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同时得耐得住海洋高盐高湿环境的长期侵蚀,要求之高在钢铁制造领域堪称顶尖。
![]()
而山东舰用的钢材,全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特种钢,核心供应商就是鞍钢集团。
早在上世纪末修复辽宁舰时,中国就已经攻克了航母用球扁钢的技术难题,到了山东舰建造阶段,鞍钢更是拿出了世界顶尖水平的甲板钢。
这种钢材宽度能达到5.5米,长度超过40米,屈服强度稳定在690兆帕以上,比美国福特级航母用钢标准还高,而且焊接工作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大大提升了甲板整体强度和舰载机起降安全性。
除了甲板钢,舰体用的无磁镍铬钛合金钢、耐海水腐蚀钢等关键材料也全部实现国产化,这些钢材不仅通过了严苛的军方检测,还拿到了欧盟认证,甚至出口到国外用于高端装备制造。
![]()
山东舰在远海训练中的表现,更直接打脸了“钢材不过关”的谣言。
要知道,西太平洋的海况复杂多变,高盐雾、强风浪是常态,航母甲板和舰体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运行,要是钢材真有问题,早就出现锈蚀、变形等故障了。
但从官方报道和卫星照片来看,山东舰多次远航归来后,舰体状态始终保持良好,舰载机起降、武器实弹射击等高强度科目从未因钢材问题受影响。
2025年6月,山东舰的歼-15战机在西太平洋近距离应对日本P-3C巡逻机时,航母的机动性能和甲板稳定性完全达标。
同年11月和福建舰组成双航母编队时,更是在南海海域完成了高强度的协同训练,舰载机单日起降架次不断刷新纪录。
![]()
这些实战化场景的检验,比任何口头辩解都有说服力,要是钢材真不过关,中国的海军不可能把如此重要的战略装备派到远海执行高强度任务。
既然钢材没问题,山东舰又没有像美军航母那样“全年无休”地部署,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航母的发展遵循着“实战导向、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而非盲目追求出海次数。
航母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100多个专业,上万个零部件,要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岸基训练、单舰训练、编队训练、联合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打磨协同能力。
山东舰入列以来,始终把“试训场和海战场无缝对接”作为目标,从舰载机出动效率优化到编队协同战术,从夜间作战能力到应急处置能力,每一个科目都练到极致。
![]()
比如舰载机放飞保障时间比入列时缩短了四分之一,如今已具备全天候复杂气象作战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岸基模拟训练和针对性海上演练,而不是靠单纯增加出海天数就能实现的。
对比美军航母的“疲于奔命”,中国航母的“稳”反而更显高明。
美军名义上有11艘航母,但由于舰龄老化、维修周期漫长,真正能随时投入作战的仅剩2艘。
尼米兹级航母的中期换料大修法定周期4年,实际往往超期,“华盛顿号”修了近6年,“斯坦尼斯号”超期5年还没完工,全美只有一家船厂能承担核航母大修,产能早已饱和。
为了维持全球存在,美军不得不把航母部署时间拉长到8-9个月,导致舰体损耗加剧,陷入“越用越坏、越坏越修”的恶性循环。
![]()
而中国海军目前已经形成“一训、一备、一战”的三航母战备体系,山东舰作为国产首艘航母,承担着摸索训练方法、培养专业人才、验证作战理念的重要任务,它的每一次出海都要解决具体问题、积累关键数据,为后续航母的发展铺路。
这种“宁慢勿乱”的思路,看似出海次数不如美军多,实则战斗力生成更扎实,避免了“看似热闹却不顶用”的尴尬。
随着福建舰的入列,中国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山东舰也将在“训、备、战”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那些曾经的质疑,终将被一次次远海训练、一次次实战化演练击碎。
而中国国防工业的自主创新之路,也会像山东舰的航迹一样,不断向更深更远的大洋延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