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彭婷婷)在全球化浪潮中,中非经贸合作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1月19日,第四届中非经贸西湖大会暨中非经贸合作资源对接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办。这场汇聚800余名中非政、产、学、研界代表齐聚的盛会,以“高水平对非合作 高质量中非经贸”为主题,通过“主论坛+平行论坛+资源对接+好物展示”的多元形式,展示了浙江在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探索,为构建中非经贸合作新范式提供了新样本。
![]()
搭建平台 长效机制持续赋能
中非经贸合作的持续深化,离不开长效机制的支撑。浙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中非合作中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为推进中非务实合作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
浙江工商大学作为主办方之一,始终为中非经贸合作贡献智库力量,搭建合作桥梁。其下属的浙商研究院、中非经贸研究院、区域与国别学院就是应用型智库的典型代表。通过深入研究非洲市场和中非经贸合作模式,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毛秋红表示,中非经贸合作的美好未来需要中非双方产、政、学、商等多方面的共同创造。让我们携手并进,深化合作,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引领中国企业以更新的姿态走进充满机会的非洲大地。
![]()
杭州市贸促会(杭州市国际商会)作为境内外工商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积极深化资源整合,强化平台搭建,优化服务供给,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推动了外经贸的高质量发展。
![]()
杭州市贸促会(杭州市国际商会)会长张鸿斌表示,自2022年以来,杭州贸促会、杭州市国际商会携手浙江工商大学、中非民间商会等单位,已连续举办了4届中非经贸西湖大会,同时通过中非桥平台服务承办了30多场较大规模的中非采购供应资源对接活动,帮助了3000多家企业、2000多个非洲采购商和青年创客进行了资源对接,达成了3亿多美元的意向合作。为杭商、浙商、华商抱团走向非洲搭建了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为助力非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此次活动的举办地杭州未来科技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大力实施出海行动,加强与非洲市场的贸易连接。“截至目前,全区与非洲开展经贸往来的企业已超过300家。今天的活动更是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迈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重要机遇。以此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走深走实,枝繁叶茂。”未来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郭云伟表示。
此外,中非民间商会近期也接连发布了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举办了2025年中非民营经济合作对话以及刚果金的专场推介、在义乌见证了义乌中非大厦非洲大宗项目投资展示中心的创新实践,这也是义乌中非商会的一个新的创举。
![]()
中非民间商会专职副会长王晓勇举例分享企业出海非洲应该思考的问题。“几内亚西芒杜铁矿11月11日正式投产,标志着全球铁矿供应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个项目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资源开发与矿电陆港,地缘与合法合规、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供求周期与议价能力,以及法律商事和安全保障等课题。”
非洲驻华大使代表、布隆迪驻华大使艾拉博纳,塞内加尔工商部工贸局长马马杜·伊斯梅尔·法尔等到会推介、分享:跨越山海的友谊在坦诚交流中愈发深厚,也体现了中非合作的理念。称“非洲期待与中国企业共建更紧密的产业链伙伴关系,持续深化同中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建繁荣的未来”。
精准服务 合作新模式加快构建
浙江省在加大对非洲纺织、服装、化工、装备制造、制药等传统领域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经济产业在非洲的发展机遇。
《中非经贸合作蓝皮书:中非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非贸易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未来将在工业、农业、电信、数字经济、新基建、绿色能源、金融产业等领域迎来更多合作机遇。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多维解读浙商崛起,并深耕非洲市场的三大核心特质:平等立场孕育的市场基因,让浙商始终以诚信经营对接全球需求;浙学传统滋养的“义利并举”精神,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坚守社会责任;面向全球的持续创新实践,推动浙商从“商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升级。为浙商在非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
商务部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毛小菁则剖析了中企出海非洲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聚焦非洲市场政策环境与产业机遇,切实提出对策建议,为企业出海提供政策参考。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非洲市场环境,规避风险,把握机遇。
杭萧钢构、华立集团、华友钴业、达之路集团等“领航企业”通过境外并购、建设产业园、工程承包等方式在非洲开展产业合作,以差异化路径深耕非洲市场,构建起“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生态共建”的出海模式,成为中非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范,在复合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大会的“重要发布及仪式”环节,华为集团、华友钴业、巨石集团、传音控股等10家浙商企业入选中国浙商出海非洲典型案例。这些企业在非洲市场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浙江企业在产业链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
与会各方在产业合作领域积极推动中非产业链深度融合。大会上启动的中国五金品牌出海非洲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将助力中国五金品牌在非洲市场绽放光彩。通过这一行动,中国五金企业将与非洲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的互补与协同发展。同时,塞内加尔贸工部与杭州市贸促会签约、中非桥与余杭区贸促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浙江国际供应链与外综服专业委员会及中非数智商业联合实验室揭牌,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非合作在产业、服务、科研领域的新突破。
![]()
![]()
![]()
此外,新华保险、卓信世野控股、两家企业进行品牌及服务推介,重点介绍针对企业出海非洲的保险、风险防控等服务。这些服务的推出,为企业出海非洲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也为企业出海资金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多方协同 对非投资迎来新阶段
浙江汇聚了一批高端智库资源、优秀的协会组织、企业代表,为中非合作提供了强大支持。
![]()
在企业家主题分享环节,中非民间商会荣誉会长、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表示,过去中国企业习惯于在中国制造,卖产品到全世界。而今天这种国际合作的方式已经改变了,全球的供应链正在重构,逐渐变为全球分布式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体系,非洲市场未来可期。虽然现在市场基础还落后一点,但配套需要一个过程。中非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球的供应链正在重构,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关注非洲、走进非洲。
![]()
浙江中非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达之路集团董事长何烈辉则建议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企业海外发展要守好法律红线;二是海外办厂尽量本土化,多雇当地人,应对国内派员难问题,推动人才队伍国际化;三是不盲目跟风热点,不扎堆同一行业,因非洲市场容量有限,且竞争不只来自中国同行;四是提高风险承受能力,给自身和非洲合作伙伴一些时间。
![]()
格雷斯通董事长、中非经贸研究院特聘专家苏拉认为,非洲发展离不开中国参与,尤其需要中国企业家助力。中国企业家到非洲投资,安全考量合理,但也可考虑助力解决非洲就业问题,这会是投资的有利因素,欢迎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当天下午,四场平行论坛同期举办,包括“中非经贸20人论坛”“中国建筑建材建工出海论坛”“中国农业农机出海论坛”“中国汽车出海论坛”等,覆盖中非经贸核心领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
其中,在“中非经贸20人论坛”上,10位来自高校智库和高端政府智库的专家及10位来自国内外各级中非商、协会的知名企业家围绕非洲市场机遇、产业链布局、风险防控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会嘉宾提出能力、规则等方面的建议,也给出了“产业链本地化+数字赋能”等解决方案,积极为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建言献策,推动更多中国优势产能与技术落地非洲。
大会还设置了两大“全天候环节”:展示区的 “品牌展览展示”,集中呈现中非合作案例成果、中国品牌企业产品及“非洲好物”,还穿插非洲特色表演,吸引参会者驻足;“2025国际青年与出海企业人才、资源对接会”则为中非青年创业者与企业搭建人才匹配、项目洽谈的桥梁。
![]()
作为连续四年打造的对非合作高端平台,本届大会的规模与影响力再创新高。长效机制的支撑、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智库的赋能等,共同构成了浙江在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独特优势。
![]()
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表示,大会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浙商智库发挥“经世致用”优势,为推动中非经贸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浙非、中非经贸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的重要举措。(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