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在为员工过生日。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摄
11月17日上午,上饶市信州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内,安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喆科技)的办公区里暖意融融。数据标注员崔冬冬坐在工位上,用一只手熟练操控键盘,专注地看着屏幕完成AI数据标注工作,每一个点击都精准利落。
“以前找工作,人家见我只有一只手能干活,连面试机会都不给。”崔冬冬指尖顿了顿,笑着回忆起半年前的窘境。可现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亮眼的绩效单:98%的标注准确率,上个月拿到近3000元奖金,加上基本工资总共有5000多元。“这里的工位、工具都可以按我的需求调整,终于能靠本事吃饭了。”崔冬冬笑着说,眼里满是对工作的热爱。
办公区域内,还有许多和崔冬冬一样有身体残障的身影在忙碌,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成长与改变。这家以“科技赋能、助残扶弱”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成立半年来,为数百名残障人士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让每一分努力都能收获尊重与回报。
“长期以来,社会对残疾人就业存在双重误解:要么觉得他们做不了,要么认为做不好,催生了大量缺乏尊严的照顾性岗位。”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徐志焱的感慨,道出了助残就业的痛点。而该公司推出的一周定制化培训,正是残障员工的就业入场券。“我们聘请了12名技能导师,拒绝‘同情式就业’,确保每名员工都靠技能立足,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自力更生。”徐志焱说。
从今年4月成立时仅40名员工,到如今近500人的规模,其中90%为残障员工,安喆科技的吸引力不仅覆盖上饶本地,更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残障人士。
让员工愿意留下来的,还有公司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办公区域过道特意加宽至1.2米,方便下肢残疾员工通行;桌椅可自由升降,适配不同身高需求;休息区配备电动锻炼脚踏车等辅助器具,可缓解长时间坐姿带来的身体负担;康复室内,专业康复师免费帮员工做放松训练,还有心理咨询服务疏解压力;每月的生日会,工作人员会提前准备好蛋糕和礼物……这些细节,让每名员工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善待。
在这里,残障员工们不仅实现了稳定就业,更在朝夕相处中收获了珍贵的情感。
35岁的李开琪,早已把同事变成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工作之余,他常约大家组团前往周边景点游玩。来自安徽的小年患有语言障碍,入职后,她结识了手臂残疾的同事小高,相似的经历让两人多了一份彼此理解的默契。工作上,他们互帮互助、携手并进;生活中,他们相互关怀、渐生情愫。如今,这对有情人已计划在年底举办婚礼,开启人生新旅程。
职场中的温暖与陪伴,让员工们感受到归属感,但安喆科技的助残之路,并非一路坦途。曾有客户得知团队以残障员工为主,对生产效率产生怀疑;员工构成复杂,也给公司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些问题我们都在探索中一一找到解决办法,确保公司正常运转。”徐志焱说,这期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残联、人社等部门时常来指导帮助,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
“助残事业能否长久,关键在于能否摆脱单纯依赖公益输血的模式,找到社会价值与商业逻辑的平衡点。”这是安喆科技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核心经验。目前,公司已与百度、美团、阿里巴巴等平台达成合作,将AI标注、大模型训练等高科技岗位,通过数字化拆解,变成适合残障员工的“新饭碗”。
为助力员工进一步成长,公司还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引入AI文本校对等新项目,根据残障员工的能力短板精准赋能;搭建电商创业平台,提供货源与直播支持,将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绑定;与高校合作开设线上学历班,打破“残疾人就业天花板”,为他们向技术岗、管理岗进阶创造机会。患有语言障碍的刘金珉,从基础标注员成长为新媒体技术员,月薪上涨近1000元;下肢残疾的李开琪,半年内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后勤主管,负责全公司上百名员工的后勤保障。这些例子生动证明:助残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增量市场”。
傍晚下班时分,夕阳铺满整个产业园,轮椅与拐杖的身影从容前行,在地面拉出长长的剪影。“以前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才知道,我们也能发光。”崔冬冬的话,道出了许多员工的心声,正如公司入口处那句“让才华突破身体的边界,让每一个生命闪耀光芒”的标语,在夕阳余晖中熠熠生辉,既映照着眼前这群劳动者的坚定步履,也恰是他们逐光而行、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动注脚。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