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重庆瞭望
当莱茵河畔的氢燃料技术,运用到长江之滨的新能源汽车上,这段跨越欧亚大陆的“制造”相遇,势必将碰撞出令人期待的火花。
11月18日—19日,欧洲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活动举行。在产业合作会上,28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975.5亿元。这份颇具含金量的合作成果说明,渝欧之间的“制造”火花正凌空升起。
从点对点缔结友好城市,到德国企业重庆行,再到整个欧洲先进制造企业结伴来渝合作投资,工业革命发源地与中国“制造重镇”之间,充满着想象空间和发展未来。
![]()
![]()
为什么是重庆与欧洲?
从地理上看,重庆与欧洲相隔很远,但从经贸上看,重庆与欧洲又离得很“近”——欧盟是重庆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重庆对欧盟贸易额达981.9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9.7%;同年,中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量超57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亮眼的数据背后,渝欧之间能跨越山海相遇,是产业的深度关联与文明的交流互鉴。
新老相遇,时代所需。欧洲凭借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长期以来是全球重要的工业中心,在高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大飞机制造、精细化工、芯片研发等领域保持着强大市场竞争力。重庆作为制造业重镇,力量也不遑多让,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提升至8912亿元。
当前,工业革命4.0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制造业格局正在重塑。一边是工业革命策源地,一边是中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当新老相遇,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产业火花,不仅将惠及渝欧双方,也将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经济合作的基础,渝欧之间能点燃“制造”火花,根本就在于此。以“欧洲技术+重庆制造”为例,德国威巴克公司早在2017年就赴渝布局汽车减震器相关产业,其零部件产品适配长安、赛力斯等重庆整车企业的生产需求。类似的互利共赢,还体现在“欧洲技术+市场拓展”“欧洲关键部件+重庆系统集成”“欧洲工业软件平台+重庆产业场景应用”等多个方面。
此次双方签约项目量多、质优、面广,待项目落地后,渝欧之间的“制造”火花,势必会闪耀出产业高效协同的“星火”,擦出需求与产能相遇、技术与市场相融的“亮光”,进一步在互利共赢中形成体量更大、影响更深的产业合作。
人文助力,畅通发展。人文交流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它能消除认知偏差和文化隔阂,让合作更顺畅。近年来,重庆与欧洲在教育、文化艺术、城市文明对话等人文领域往来密切,开展了瑞士学子“巴渝美食文化之旅”、中法文化遗产交流音乐会、“古城新韵・重庆对话雅典”等一系列人文活动。
这些人文交流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以人文之火让“制造”火花更加闪亮。以法国ISTEC高等精英商学院-重庆中心为例,它通过培养既熟悉欧洲制造业先进管理体系,又了解重庆制造业实际需求的人才,为渝欧“制造”的火花添柴加薪。此次签约后,更广泛的产业合作将带动更全面的人文交流,最终形成“以制造促人文、以人文润制造”的良性循环。
![]()
▲2024年7月2日,沙坪坝区重庆铁路口岸场站监管场地内,上千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通过查验后,它们将被出口到欧洲等地。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对欧洲来说,加强与重庆制造业合作可以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产业升级。比如,欧洲车企可借助重庆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车联网等领域的产业配套,完善自身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短板。
而对重庆而言,渝欧之间燃起的“制造”火花,则可以补强一个链条、推动一次转型、优化一条通道。
补强一个链条。一个完整的链条,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向好,正向万亿级迈进。但在许多细分产业领域,重庆制造业仍存在链条断裂、上游薄弱且配套不足等问题,亟须补强。
近年来,欧洲制造业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氢能产业生态、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方面补强了重庆产业链短板。此次活动发布了《重庆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清单》和《重庆市“四链融合”应用场景清单》,补链路径更加清晰,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智慧医疗、绿色低碳、低空经济等产业链有望得到进一步补强,并进一步推动“四链”融合。
推动一次转型。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全球行业趋势,也是重庆响应国家战略、破解自身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顶层设计带动下,重庆制造向“新”而行。2024年,重庆累计建成1096个数字化车间和183个智能工厂,新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7个,启动培育未来工厂23个。
但创新没有尽头,转型不能止步。随着此次多个合作项目的逐步落地,欧洲企业在数据合理化应用、保护隐私、防止垄断,以及“双元制”人才培养、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将进一步提升重庆制造业的“亩均效益”,推动产业系统化转型。
优化一条通道。中欧班列(成渝)是重庆连接欧洲的物流大动脉,对重庆制造业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动脉存在地缘政治不稳、沿线标准不一、返程货源失衡等障碍。比如,中国和欧洲多数国家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而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采用1520毫米宽轨,这使得班列换装时间增加。
随着此次合作面的扩大,必然会使得班列次数增加,进而倒逼班列各受益方进一步凝聚共识、消除分歧,在利益一体化中解决各项软硬障碍,让通道更好地连接东西方市场,融合东西方文明。对重庆而言,也会因为通道的优化而获益,进一步扩大市场。
![]()
▲7月9日,重庆团结村车站,满载通讯设备、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缓缓驶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面对当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大背景,渝欧制造业合作从一城一国扩大为一城17国。“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的背后,是重庆坚定开放、持续开放的决心,也是中欧通过互利合作增加世界经济确定性的默契选择。
制造是重庆的“家底”,也是欧洲的一张名片。从蒸汽的轰鸣到齿轮的咬合,从金属的切割到机械的撞击,从电路的集成到数据的运用,“制造”的火花跨越时空,在莱茵河畔与长江之滨同时闪耀,见证着工业革命策源地与“制造新贵”跨越欧亚大陆的合作与友谊。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审核丨刘海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