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眼皮子底下,中方狂买俄罗斯“打折货”,3个月怒省2亿美元。
有时候真的想替美国人捏把汗,他们的对外战略总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按下去一个地方,别的地方就不会弹起来。但这世界从来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线性”。你看这次,中俄轻轻松松做了件事,在美国眼皮子底下“打折买能源”,三个月节省两亿美元,还顺带帮俄罗斯解决了个被美国压了快一年的麻烦。关键是,美国现在还不敢发脾气。
从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说起。这个项目本来早在2023年12月就准备投产,可美国制裁说来就来,一纸命令让整个项目停在原地,典型的“掐脖子”。美国觉得自己掐得稳,俄罗斯没法交付,没法找船,没法融资,也没法卖,像是被钉在冰原上一动不动。
但美国就是没想到,中俄之间的合作方式根本不靠他们那套“你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的教科书,也不需要去跟谁抱怨公平正义,我们只做一件事——讲实际利益。
今年八月,北极LNG2第二条生产线终于出货,第一批就送到中国。真正让人挑眉的是价格。业内人士爆料,俄罗斯这次给的优惠力度达到了30%到40%。你把这个数字往原本的价格一按,4400万美元一船的价格,最后落到2800万到3200万。这不是普通折扣,这是俄罗斯把原本要卖给欧洲的利润拿出来,让中国成了最大受益方。
外行人可能不太敏感,可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背后不仅是优惠,而是战略级别的转向。俄罗斯这么多年跟欧洲做能源生意都没给过这种折扣,可现在在美国“围困”和出口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他们要找一个能长期吃下大规模LNG的市场,这样才能把北极项目撑住。谁能做到这一点?全世界只有中国。
更让美国暴躁的地方在后面。八月到十一月,短短三个月,十四船LNG齐刷刷抵达中国港口。一船最高优惠1600万美元,十四船就是2.24亿美元。这不是小钱,也不是普通的贸易数字,而是中俄在美国制裁压力下做出的一个实际反制:俄罗斯的能源找到了出口,中国的能源供应更稳、更便宜,而美国制裁目标反而被绕开了。
这件事为什么能成?美国又为什么硬生生“吞下去”?
美国这两年在俄乌冲突里打的算盘很清楚:用制裁把俄罗斯能卡住就卡住,让它能源出不去、钱收不回来、军事压力越堆越大。可他们忘了一件事,能源不是芯片,不能关在仓库里冻两年再用。俄罗斯要卖,中国要买,价格谈得拢,被制裁的反而是美国在欧洲精心铺设的能源格局。
更绝的是,美国原本还想搞个大动作——对所有购买俄能源的国家收“二级关税”,用这个方式逼着各国站队。印度成了第一只被捅的“试验品”。美国给印度加了25%的额外税,逼得印度不得不砍掉部分从俄罗斯买的原油。
问题是,美国以为中国也一样会怕,但它忘了中美正在恢复关系。特朗普那边刚刚通过谈判解决了大豆出口的大坑,美国农户差点给他把白宫门堵上。他敢在这时候动中国?别开玩笑,他比谁都知道中方一旦反击,最先遇难的不是俄罗斯,而是美国自己的农产品和高科技供应链。
更现实的因素是稀土。中国要是真限制出口,美国的很多军工企业要几个月后才知道什么叫绝望。特朗普嘴上凶,关键点上比谁都惜命,尤其不想把自己任期内的“慢性稳定”打成下一轮关税风暴。
所以,美国人只能看着中俄做成交货,他们可能气炸了,但也得硬扛着。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对中国动手,中国一定反制,而且必然精准。再说得直白一点,美国能“教训”印度,是因为印度在美国战略体系里就是一枚棋子;而中国是对手,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那种对手。对手是不能随便打的,打了会反弹。
这里有个细节我特别喜欢讲:中国之所以敢在美国眼皮底下接货,是因为我们说得很清楚——中俄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这句话听起来温和,其实是最硬的逻辑:这是正常贸易,是双方权利,不是你美国说要管就能管的。
而美国那套“二级关税”“长臂管辖”,说白了,就是把国际贸易当成美国内政,把别国主权当成美国行政区扩展。中国为什么不怕?因为你这一套是欺负弱国的,我们不是弱国。
北极LNG2不是普通项目,它背后连着俄罗斯今后20年的能源战略布局。美国制裁本来准备把它封死,好让欧洲彻底远离俄气。结果中国一个动作,俄罗斯从“被封锁”变成“找到最大买家”。俄罗斯继续卖,中方继续买,价格更好,运输稳定,这对俄罗斯就不是一笔简单的收入,而是整个北极能源线路的重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