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漫过金水北区老旧小区的改造楼栋,志愿者穿梭在楼栋间传递关怀,社区幸福食堂的粥香飘出巷口,孩童在“筑梦课堂”的笑声与老人的晨练身影相映——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基础设施陈旧、治安问题突出的“挂牌整治社区”?如今,靠着社区党委牵头的“五维赋能”,老年居民在这里找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幸福答案。十年蝶变间,这所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省级助老服务标杆。
党建引领,“金水大妈”拉起爱老“防护网”
“付阿姨,您昨天说的降压药我给您带过来了,顺便看了看您家的窗帘,今天又是按时拉开的,放心啦!”2024年深秋的这个早晨,“金水大妈”王秀莲的敲门声,成了付阿姨每天的“安心信号”。这支以女性为主的志愿服务队,藏着社区为老服务的“破局密码”。
2014年,社区治安乱、老人生活多有不便,10名老党员带头站出来,拉着一群热心居民组建了“金水大妈”服务队,最初只是每天在楼栋间巡逻。如今,队伍壮大到260余人,老中青三代接力,既能调解邻里矛盾,又能帮老人代买代办,成了爱老助老的“主力军”。
![]()
为了让服务不“断线”,社区党委搭起“五级组织架构”:社区党委统筹全局,9个网格党支部扎在楼下,36个治安网格盯紧角落,“金水大妈”兜底服务,红色楼栋长当“末梢探头”。再加上“一警一网三大妈”的配合,民警和志愿者一起守着老人的安全——2024年冬天,有“金水大妈”巡逻时发现一位老人在楼下滑倒,立刻联系网格民警和社区医生,十分钟就送医处理,没让老人受更多罪。
为了让志愿服务长久走下去,社区还定了7项管理制度和8条积分规矩:帮老人买菜算1分,陪就医算3分,积分能换洗衣粉、米面油。截至目前,“金水大妈”的7437期志愿活动全通过审核,总工时达18735.7小时,在全市2899支志愿团队里排第16位,每一分每一小时,都裹着对老人的牵挂。
资源聚能,“8分钟圈”装下老人日常所需
“从家到日间照料中心,走路5分钟,想下棋、看书随时去;幸福食堂就在隔壁,不想做饭了,下楼就能吃口热乎的。”72岁的张奶奶说的“方便”,藏在社区“空间换服务”的巧思里——把闲置的房子改成日间照料中心,里面摆上棋牌桌、书架,成了老人的“休闲厅”;小区广场加了适老化健身器材和长椅,晨练、聊天都有地儿;就连非遗“孟氏钩编”工坊、“就享乐业家”服务站都挨得近,凑成了“8分钟互助养老生活圈”,老人出门不用走远,需求都能满足。
![]()
这些便利,离不开社区“拉帮结派”找资源。社区党委牵头建了“红色议事智库”,把派出所、医院、周边商家都拉进来:金水派出所党支部和社区联建,党务、居务、警务“三务融合”帮老人防诈骗;附近医院、卫生站每月来搞义诊,量血压、讲养生,81岁的李爷爷说“不用跑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问医生,省心”;爱心理发店每月15号免费给老人剪发,缝补店帮老人补衣服,都是“举手之劳”却暖到心里。
专业服务也没落下。社区搞了“早安金水融融与共”社工平台,“社工+志愿者”一起干,培育出15支专业队伍。比如“爱心帮帮团”,专门帮老人解决“难事儿”: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买生活用品,陪独居老人去医院挂号,甚至帮老人调试手机视频,让远方的儿女能随时看到老人——去年春节前,帮帮团还帮90岁的赵奶奶视频连线了在外地的孙子,老人笑着笑着就红了眼。
服务贴心,把“小事”做到老人心坎上
“每天早上拉开窗帘,就知道‘金水大妈’会看见,心里踏实。”76岁的刘奶奶说的“窗帘之约”,是社区守护独居老人的“暖心约定”:69户独居老人和志愿者说好,每天早上拉开窗帘当“平安信号”,要是没拉,志愿者就上门看看。这个坚持了1637天的约定,曾救过急——有一次,志愿者发现刘奶奶没拉窗帘,敲门也没回应,联系社区打开门,发现老人感冒发烧浑身无力,赶紧找了医生,“要是晚一步,真不知道咋整”。
吃饭是老人的“头等大事”,社区幸福食堂把“实惠”和“温暖”都装进去了:60-69岁打9折,70-79岁8.5折,80岁以上7.5折,失能老人还能免费送餐。82岁的失能老人张爷爷,每天中午都能收到食堂送来的热饭,工作人员还会顺便问一句“下午想喝小米粥还是玉米粥”,第二天就按他的口味做。食堂不只是吃饭的地儿,还搞健康讲座、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上个月重阳节,老人们在食堂一起包饺子,78岁的陈奶奶说“比家里还热闹,吃着饺子心里暖”。
![]()
环境美了,老人心情更舒畅。社区搞“绿地认养”,把公共绿地分成小块,居民认领着种花种草,70岁的王大爷认领了楼下的一小块地,种上了月季和菠菜,“既能活动筋骨,还能给社区添点绿,邻居路过还能摘点菠菜,多好”。“金水大妈”还当起了垃圾分类“指导员”,在垃圾桶边教大家分干湿垃圾,积分能换小礼品,现在社区成了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走在小区里,路面干净,花也艳,老人们都说“住着舒服”。
文化暖心,让爱老敬老成社区“新风尚”
“走得进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起家常、帮得上求助”,这是“金水大妈”的服务规矩,也是社区爱老文化的“缩影”。68岁的“金水大妈”李桂兰,加入队伍5年,帮过的老人数不清:陪张奶奶去医院复查,帮王大爷交水电费,甚至帮独居的刘奶奶缝补衣服,“都是小事,但老人需要,咱就帮”。她的热心感染了不少人,32岁的年轻党员小王也加入了队伍,“看着大妈们为老人忙活,我也想搭把手,让爱老的劲儿传下去”。
![]()
节日里的社区,更是满是温情。社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和谐邻里氛围,厚植爱老土壤。传统节日期间,组织茶话会、邻里宴、文艺演出等活动,让老人感受节日温暖;举办“最美家庭”“文明楼栋”评选,树立爱老敬老先进典型,弘扬文明新风;“运河霓虹夜”等特色活动,激活社区夜间经济活力,也为老人打造多元社交场景。
依托“孟氏钩编”非遗工坊,组织老年人学习传统手工艺,既丰富精神生活,又实现文化传承;孩子们在“筑梦课堂”中参与志愿服务,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让爱老助老志愿精神代代相传,构建代际共融的敬老文化生态。
数字护航,“一键服务”暖到老人身边
“小孙啊,我想预约明天的助餐,还想让志愿者帮我买袋盐,在‘早安金水’平台上咋操作啊?”73岁的李爷爷拿着手机,给社区社工小孙打去电话。不一会儿,小孙就上门了,手把手教李爷爷点“助餐预约”“志愿服务”,还帮他填了需求。“现在好了,不用出门,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叫服务,真方便。”李爷爷笑着说。
社区开发的“早安金水”线上平台,把老人需要的服务都“装”进去了:“窗帘之约”打卡,志愿者能实时看到老人是否平安;助餐预约,老人提前点单,到点就能吃;志愿服务报名,想帮老人的居民随时能接单。平台还有“民意直通车”,老人有啥需求、建议,在上面一说,社区工作人员很快就回应。
通过数字化手段,社区实现服务精准化和管理精细化。利用大数据分析老年居民需求,优化服务资源配置;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提升社区安全防范水平,为老人编织智慧安全网。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养老服务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为银发群体幸福生活“护航”。
十年蝶变,从“问题社区”到“幸福样板”
如今的金水社区,墙上挂着“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省级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的牌匾,“金水大妈”的“早安金水幸福之约”助老项目还成了省级最佳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在全省推广。但比奖牌更珍贵的,是社区里老人们的笑脸。
“以前社区乱,出门都担心,现在不一样了,有‘金水大妈’守着,有幸福食堂吃饭,还有人陪咱说话,这晚年生活,美!”80岁的张爷爷说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现在的社区,不管是早上的晨练队伍,还是下午日间照料中心里的笑声,或是傍晚幸福食堂里的热闹,都藏着“老有所养、邻里和睦”的幸福模样。
![]()
站在新的起点,金水社区还在琢磨着怎么把为老服务做得更好:计划在日间照料中心加设“康复理疗区”,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做简单康复;想再培训一批志愿者,给失能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我们要继续把‘五维赋能’做深做实,让社区更有温度,让老人们的晚年更幸福。”金水社区党委书记王婷婷说。
黄河畔的风,吹过金水社区的楼栋、广场,也吹过老人们带着笑意的脸庞——这里,是银发群体的幸福家,也是老旧社区蝶变的生动答卷。(大众新闻记者 王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