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财政部将两家乌克兰公司列入制裁名单时,国际供应链的灰色地带再次暴露在聚光灯下。表面经营建筑材料的GK Imperativ和提供咨询服务的Ekofera,背后竟是为伊朗"沙赫德"无人机输送关键零件的军火中转站。这场涉及8国30方的制裁行动,揭开了冲突地区企业"白天卖水泥,晚上运军火"的双面生存法则。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建材公司的军火副业
2018年在哈尔科夫注册的GK Imperativ,工商档案显示其主营业务是化学品和建材贸易。但美国财政部披露,这家公司实际由三名伊朗特工远程操控,专门采购姿态指示器和磁力计等无人机核心部件。更讽刺的是,这些经乌克兰公司转运的零件,最终被俄罗斯用于攻击乌克兰本土。类似案例在战区并不鲜明——乌克兰维权人士长期指控,部分西方电子产品正通过复杂网络流入俄罗斯军工体系。
![]()
image
黑暗舰队与加油站网络
跨境灰色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令人咋舌。今年1月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破获的案例显示,两名乌克兰公民协助俄罗斯在罗斯托夫州修建港口,通过所谓"黑暗舰队"运输石油,再经占领区的建筑承包商和加油站网络销往乌克兰境内。这种"敌后渗透式"的供应链,与无人机零件的跨境流转如出一辙。伊朗采购代理商刻意隐瞒Ekofera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斯洛伐克边境注册空壳公司的操作,正是利用欧盟与乌克兰的法律监管落差。
![]()
image
零件漂流的战争悖论
伊朗航空工业组织自2008年就遭美国制裁,却仍能通过多国幌子公司获取西方技术。其设计的"沙赫德"无人机不仅出现在俄乌战场,哈马斯、真主党等组织也获得相关技术。俄罗斯仿制的"天竺葵"无人机虽组件不同,但核心原理仍源自伊朗原版。美国财政部特别指出,这些跨境零件贸易使得冲突各方形成诡异的"技术共生"——乌克兰企业经手的零件,最终可能射向本国士兵。
![]()
image
这场覆盖欧亚的制裁风暴暴露出战时经济的荒诞逻辑:当炮弹落在哈尔科夫时,当地公司的贸易数据可能正显示着"建筑材料出口增长"。美国祭出的次级制裁虽能冻结涉事企业美元资产,但要想斩断扎根于战区生存需求的灰色产业链,恐怕还需要更精准的国际协作方案。毕竟在生死存亡的战场上,道德审判永远敌不过一把能立即投入战斗的无人机零件。
![]()
imag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