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最近一番话,让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
他在英国宣称“印度很年轻,中国已老了”,预测印度经济将超越中国,但有趣的是,这一观点与以往他对中国的评价大相径庭,让不少朋友感到疑惑:新加坡这次怎么不说中国好话了呢?
李显龙为何突然改变调子了呢?这番话背后有何依据?
![]()
李显龙十年变脸
十年前,这位新加坡领导人曾告诫中国,“或许能在钓鱼岛拿到一些东西,但会输掉名誉和世界地位”,十年后,随着中国福建舰的下水,他的表态变成了“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将带来积极影响”。
如今,他又在英国的论坛上,再次将焦点对准中国,抛出了“印度追上中国是早晚的事”的论调,这番言论经由印度媒体放大,瞬间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再次把中印发展模式置于聚光灯下。
![]()
他给出的理由看似简单又直接,那就是人口,印度14亿人口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过65%,中位数年龄才28岁。
而反观中国,人口中位数接近40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5.6%,老龄化肉眼可见地加快,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年轻意味着充沛的劳动力和旺盛的消费力,这不正是增长的引擎吗?
![]()
但有意思的是,这位新加坡总理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他的国家,正是“建立在集装箱上的国家”,新加坡的繁荣,根植于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时期,所带来的全球贸易洪流。
如今,中国正在为规避单一航道依赖,积极开发中老泰多式联运、中缅通道、北极航道等多条货运路径。
![]()
这些通道的成熟,意味着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将被削弱,新加坡在航运和贸易领域的议价权也会随之下降。
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一个更深层的恐惧,那是面对规则重塑者崛起时,守成者内心的不安与挣扎。
![]()
他的言论与其说是经济预测,不如说是一种平衡术,既拉拢印度来制衡中国,又向西方示好,呼吁中国继续遵守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
人口决定论
李显龙拿着的,是一张旧时代的船票,试图用它来登上一艘新时代的巨轮,“人口红利决定论”,是工业时代的经典思维,它假设人多、年轻,就必然拥有发展优势。
![]()
但这个理论,在今天早已不是真理,更像是一个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迷思,看看非洲的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中位数年龄仅18.1岁,年轻人口占比远超印度,可经济发展始终步履蹒跚。
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未真正转化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动力,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口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需要被激活,被转化,才能成为真正的红利。
![]()
这个转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转化率”,它取决于教育、产业、基建、治理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印度虽然人多,但全国还有1.5亿文盲,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30%,非正规就业人数占比超过80%。
大量年轻人被困在低端服务业和传统农业里,根本没有机会进入现代产业体系,这谈何转化,而我们中国,虽然面临老龄化挑战,但早已完成了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和“创新红利”的惊险一跃。
![]()
我们不再是靠人多势众,而是靠脑力开疆,靠智慧取胜,这是一次彻底的范式革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5万美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4%。
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运营,打破波音、空客垄断;高铁总里程突破4.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这些成就,靠的都不是年轻人口的堆砌,而是几十年来在教育和科技创新上的持续投入。
我们不再是单纯卖劳动力的“世界工厂”,而是正在成为卖标准、卖技术、卖品牌的“全球创新中心”,这不是魔法,这是实打实的转型,是我们用几代人的努力换来的底牌。
![]()
最后的体面
当我们理解了发展范式的更迭,再回头看李显龙的言论,就能读懂那份“最后的体面”,这种体面,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既有对过往辉煌的眷恋,也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
看着马六甲海峡往来的船只,听着旁边建德岛的施工声,新加坡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知道,那个靠着地理优势和全球化红利而繁荣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
他们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守成者心态”,当一个新兴力量开始重塑规则时,既得利益者总会感到不安,前不久,新加坡总统喊话中国,“建议放弃完全自给自足的路”,部长也劝中国“学会忍让”。
这些言论,和李显龙这次的“唱衰论”,内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希望中国能继续待在旧体系里,不要轻易改变现状,因为任何改变,对他们来说,都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
这就像一个曾经靠出租门面房过活的房东,突然发现自己最大的房客,不仅要自己开超市,还要自己修路了,他内心的失落、警惕甚至些许恐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种心态,并非新加坡独有,在国际舞台上,许多习惯了既定秩序的角色,都面临着同样的心理调适,但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眷恋过去无法阻止未来,焦虑和挣扎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车轮。
理解了这种心态,我们就能更从容地看待这些外部的声音,它们不是恶意攻击,更像是一个时代落幕时,传来的悠长回响。
![]()
中国的底气
看清了这些,我们就该如何回应?是愤怒反驳,还是焦虑自辩?都不是,最好的回应,是走好自己的路,用行动给出答案,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成果,来回应所有喧嚣。
我们早已过了需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阶段,我们进入了用自己的行动去定义未来的阶段,面对外部的唱衰,我们不必在别人的评价里内耗,我们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去完成。
我们的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完善产业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鲜明的特征。
![]()
我们的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分享到国家发展的红利。
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我们的智慧和方案,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仍保持在25%以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底气,不是由人口年龄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制度优势、市场潜力和创新能力共同铸就的。
![]()
与其和他人在“谁更强”的口水战中争论不休,不如把精力聚焦于如何让自己的“内功”更上一层楼,当我们的产业链更完整,我们的科技更领先,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文化更自信时,所有的唱衰都会不攻自破。
世界正在重塑规则,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时代,与其在别人的评价中纠结,不如在自己的道路上超越,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心态,从容、坚定,又充满力量。
![]()
结语
决定国家未来的,从来不是人口的年龄,而是发展的“新意”与“韧性”,世界正在重塑规则,与其在别人的评价里纠结,不如在自己的道路上超越,面对各种声音,你认为什么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底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