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斯文涛头立,风动扬子江——人文经济视野下的长江江苏段高质量发展观察

0
分享至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1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斯文涛头立,风动扬子江——人文经济视野下的长江江苏段高质量发展观察》的报道。

  长江万里,自世界屋脊奔涌东注,行至下游,激流舒卷,化作“扬子江”的千古风华。她贯通江、河、湖、海,孕育滋养了江苏这片丰饶的鱼米之乡、灵秀的江南水乡。江城相依、江河相汇、江湖相伴、江海相融,是其自然肌理,更是文化格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赋予长江新的时代使命。江苏以江水为笔,勾勒空间格局;以时间为墨,筑牢文化根基;以创新为轴,激活发展引擎。在这里,文化之江深邃绵长,经济之江澎湃向前,生态之江碧波潋滟,不断书写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气象万千的壮阔图景。

文化脉远,溯源而兴

  “距今6000年,这是我们发现的长江下游最早的城!”9月底,无锡斗山遗址被确认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址。这里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为中华文明的长江起源再添新证。

  “向下与崧泽、良渚文化层叠压,向上一直衔接明清地层,比良渚古城早了1000年。”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指着城墙基址兴奋地说,一个遗址跨越6000年,文明序列几乎没有断层,如同一部看得见的史书。

  近日在江苏举办的2025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上,一个名为“长江光盒——长江文明时空舱”智慧旅游体验空间成为全场焦点。几家数字科技企业在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扶持下,以天地为幕、以科技为笔,将万里长江的文明密码浓缩其中,实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线牵古今”的浪漫畅想。

  “团队的五个发起人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正好遍布了长江上、中、下游。”南京青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浩然说。

  斗山脚下,探方如阵,光盒之中,虚实相生。“尽管江苏江河湖海齐备、文化元素多元,但长江堪称江苏文化的重要主轴,大运河则是其美丽中轴,古往今来,人们始终以不同方式,努力打开与江河对话的大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说。

  以“一主八支四片”为总体骨架,江苏出台《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一幅长江文明传承创新的未来图景加速构建。与此同时,前瞻性布局扬子江城市休闲旅游带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与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一起,构筑了“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为长江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实践空间。

  贯通古今,浩荡前行。如今,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的长江文化,正在新时代的坐标中续写华章。

  江畔的美景,如珠链铺展。金秋时节,一场“走进百景说长江”的文化行走,串联起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立体叙事:既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浩渺意境,也有今日南京江豚逐浪的生态新景;从古代“金陵四十八景”的诗意传承,到近代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铭记的红色往事……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融汇成一幅生生不息的江山长卷。

  江畔的文脉,不绝于缕。从《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在金陵奠下文章典则的基石,到《红楼梦》中描绘的江宁织造繁华,再到朱自清《背影》里定格浦口车站的深情一瞥,这条千年文化长河,至今奔流不息——

  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传来好消息,江苏凭借扬剧《郑板桥》、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剧目奖评选中诞下“双黄蛋”,另有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获“文华音乐奖”,淮剧小戏《赶脚》获“文华节目奖”,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摘得“文华编剧奖”,不仅实现文华奖“五连冠”,获奖数量也居全国第一。新时代以来,文艺创作“江苏现象”持续彰显,接连斩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3部作品入选全国“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书法篆刻展、全国美展、书法兰亭奖等奖项的战绩均名列前茅……长江水滋养的创作之树,始终枝繁叶茂,花果相继。

  “长江对江苏而言不仅是一条自然上的巨流,更是其最深沉、最亮丽、最可持续、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动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说。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则认为,长江江苏段以其跨越古今的连续性、敢为人先的创新性、内聚认同的统一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协和万邦的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写下了最生动、最深刻的江苏注脚。

  万古江河,文明不息。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表示,将以更丰富的展陈形式、更鲜活的艺术表达、更广阔的传播维度,让沉睡的历史资源“活”起来、静态的文化符号“走”出去,让大江风范、运河风采、名湖风韵、滨海风情交织成触手可及的风景,为长江文化注入澎湃的时代动能。

勇立潮头,向新而行

  南京“长江传奇”号游轮从五马渡码头出发,幕府登高、燕矶夕照、嘉善闻经,部分古金陵四十八景次第亮相。江风拂过岸边,晨跑者步履轻快,打拳的老者动作舒展,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辨认江豚背脊。

  十余载生态复绿,幕燕滨江焕然重生。“过去砂场码头林立,山体矿坑如疮疤,如今江豚逐浪、樱花漫道,成了南京人最珍视的‘城北绿肺’。”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从“临江不见江”到“拥江亲江”的蜕变,是江苏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缩影。2016年以来,江苏依法关停取缔沿江各类“散乱污”企业5万余家,累计关闭退出低质低效化工企业4900余家;累计退出生产型岸线84.6公里,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64.5%;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主要支流水质优Ⅲ比例达到100%。

  退,是为了更有力地进;眼前的约束,恰是对未来发展的远见。作为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江苏沿江产业密集、城镇连绵。长江生态环境能否实现根本好转,取决于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是否彻底转变。

  行走沿江八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起势——

  长江常州段岸线长仅25.8公里,距离江岸1公里范围内一度聚集了30余家化工企业。如今,这里已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场:一家废弃化工企业被改造为常州长江大保护展示馆,讲述着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故事;腾退的土地上建起崭新研发楼,齐晖药业从出口原料药转型宠物药新赛道,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1.5%;新创碳谷的生产车间里,雪白原丝经高温处理转化为黑亮坚韧的碳纤维,这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原丝—碳纤维—复材部件”一体化基地……

  以生态红线倒逼绿色转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长江江苏段的嬗变在岸线间蓄力、于江波中焕新。

  7月,三艘超大型新造船舶“N1072”“新时代拓展16”“新扬子519”组团从泰州港乘潮试航,刷新长江泰州段通航纪录;8月,招商工业金陵船厂第三艘9500车位汽车运输船在仪征顺利交付,再度改写行业装载能力与能效水平纪录……一连串“首艘”“首制”“最大”的突破,正是沿江造船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江苏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加速崛起,全国市场份额超45%、全球占比超25%,连续16年稳居全国第一。为推动产业从“大”向“强”跃升,江苏船舶与海工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通过高性能计算中心、综合水池、实验室集群三大平台,聚焦前沿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等需求,持续补链强链。


  这是11月18日拍摄的南京长江大桥。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从唐代扬州的“扬一益二”,到宋代镇江港的“漕运咽喉”,再到近代南通大生纱厂的实业兴邦,直至今日巨轮穿梭……“港口的功能在变,但依江而兴、因江而强的脉络从未改变。”江苏省长江办负责人说。

  “新”的形态,不止于厂房与产业的“腾笼换鸟”。当长江两岸展开有形的革新,数据流中的无形重构也在悄然发生。

  在南京玄武区江苏国际数据港,每块出口欧盟的电池都持有一张“数字护照”,扫码即可读取能量密度、碳足迹等12项核心参数——这套由玄武区联合中国信通院打造的全国首个电池数据标准体系,既是应对欧盟新电池法的“通关密钥”,更推动30余家链上企业接入云平台。目前,3万余块试点电池凭借精准碳足迹数据,已成功叩开欧洲市场大门。

  “许多行业的迭代速度都将因数据而加速。”南京市玄武区数据局负责人举例说,过去新能源汽车研发周期平均3年,如今能做到像手机一年一更新。成立两年来,玄武区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38家,营收规模达50亿元,全省近1/3的大模型落户于此,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数字沃土”。


  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车间,机械手臂在进行焊接作业(2024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表示,南京是全省科教资源最富集地区,我们将以“打头阵”的高度自觉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切实把南京的科教人才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如今,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过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1.8%。长江江苏段以占全线1/7的航道里程承载了70%的运能。随着绿色转型与新兴动能培育成效凸显,这条古老的“黄金水道”持续释放出更实、更优、更可持续的“黄金效益”。

人为标尺,与江共生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言:“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原故也。”

  “扬子”源于古扬子津与扬子县,孟浩然在《扬子津望京口》中描绘此地险要:“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李白则以“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道出扬子津作为南北水路要道的枢纽地位。

  “渡口与聚落为这段江水刻下了人文坐标,并随着西方传教士传播到海外,Yangtze River(扬子江)在很长一段时间指代了长江。”扬州市文史馆专家罗加岭说。经考证,昔日扬子津大约位于扬州城南十五里,它的地位在隋唐年间被瓜洲渡替代。如今,扬子津已成为承载千年历史的市民公园。

  始于自然造化,归于人文赓续。扬子江的命名,见证了一个地理坐标如何升华为文化符号,也记录下一部人与江河从相遇、共生到持续互动创造的史诗。

  进入新时代,奔流不息的长江既丈量着文明的尺度,也检验着发展的温度,但其价值原点,始终是“人”——

  文化繁荣滋养寻常百姓的精神世界。在张家港,连续举办22年的“长江文化节”已从单纯的文艺展演,演进为融展示、参与、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今年开幕式主舞台的聚光灯下,不再是沿江各地的“群星荟萃”,而是由本地文化馆推出的原创剧目《一次邀请》。“过去一直‘搭舞台’请人演,如今也要‘当主角’自己讲。”张家港市文化馆馆长于天泊说,这是地方文化创造力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活动不在于多么盛大,关键看是否真正直达基层、直抵人心。”江苏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说,这种“人聚节兴”的生动局面,正是文化内化为市民认同、外化为集体行动的写照,也为长江文化的永续发展注入鲜活而坚实的动力。

  生态福祉持续改善大众的生活品质。在南京鼓楼滨江,市民凭栏即可邂逅江豚“微笑”,12个江豚观测点让“全民寻豚”成为生活休闲新方式;常州新龙生态林里,昔日工业地块变身“天然氧吧”,春赏樱、夏赏荷、秋观色叶、冬品梅的四季景致宜人;仪征的扬子江公园内,蜿蜒步道串起芦苇荡与休闲广场,老人晨练、孩童嬉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江苏已建成幸福河湖3710条,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连续6年保持90%以上。

  发展红利切实增进城乡群众的获得感。两年前,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第一书记梁亮,花了40多个小时抵达江苏江阴,参加沿江百村书记盛会并签署《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百村倡议》。

  “江头到江尾,每个村庄都是长江大保护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共享者。”作为倡议发起者之一,江阴长江村党委书记李洪耀深有感触。这个拥有6公里长江岸线的村庄,关停化工厂、建设绿色循环低碳港口码头群,实现产值超千亿元。如今经济强、生活富、环境美,惠及818户、3600多位村民。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当一江碧水带来宜居环境、发展前景,保护长江自然成为村民守护家园、传承文明的自发选择。“守护长江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好日子。”李洪耀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

  新时代的长江之歌,由人民谱写,为人民唱响。目前,沿江8个设区市承载了全省约65%的人口和近80%的经济总量。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53%,比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高出9.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04,连续15年下降,共同富裕之路正越走越宽。

  江苏省省长刘小涛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努力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美好生活与美丽长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江河伟力

  江水雄浑,承载着内陆的厚重;海水湛蓝,蕴含着远方的深邃。长江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在圆陀角走完它的万里征程。不远处的启东港,长江、东海、黄海三水交汇,浪潮激荡,巨轮启航。

  江苏,自古便是江河奔赴海洋的枢纽。620年前,郑和率庞大船队自太仓刘家港扬帆远航,七下西洋,缔造了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同一片水域,今天驶出的已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组成的“中国智造”舰队。

  曾经的“六国码头”如今更胜往昔。2024年,苏州港成为全国首个突破1000万标箱的内河港,连续15年居长江首位。与此同时,一个公铁水空无缝衔接、覆盖沿海、通达世界的现代化联运体系已然成形,重新定义着江南与世界的连接维度。

  枢纽之上,文化在人流物流中持续繁荣,思想循着江海走廊发扬光大。

  今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韩国庆州举办,“韩中友好林”里的崔致远铜像静静伫立。这位新罗学者曾赴大唐,在江苏浸润儒学、研习汉制,被誉为“东国儒宗”。千里之外的江苏扬州,百余位韩国庆州崔氏后人时常来此祭奠,扬州自2000年起将每年10月15日定为“中韩友好交流日”,纪念这位曾仕唐的韩儒。

  “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源于思想的共鸣。”庆州崔氏中央宗亲会会长崔天圭说。崔致远笔下“挂席浮沧海,长风万里通”的诗句,从唐代长安吹至今日庆州,千年未歇。

  大江奔涌,天下文明。“江河互济”支撑中华文明绵延赓续,“通江达海”推动文明开放包容。在江苏,这一禀赋更催生出“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宏大格局。

  在生长于黄河流域的著名作家李敬泽看来,长江似乎比黄河更丰富、更多样。“如果把《楚辞》和《诗经》比对着读,能清晰地看到两种不同的风貌。《诗经》植物种类有限,《楚辞》则奇花异草满目。”他感慨,一江一河,一丰茂一雄浑,共同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广度。

  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藏文物见证着文化交往的足迹,它们循陆上丝路南下,沿长江与运河脉络,深度融入市井生活。“长江在江苏段始终是‘连接’与‘滋养’的纽带,而非天堑。”馆长郑晶说,某种意义上,长江的包容成就了江苏,江苏的奔涌也诠释了长江。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古运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众流归海意,浩浩终不息。从古至今,文化的“薪火”与开放的“风帆”在此交织,今天更以奔涌不息之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的江河之力。

  ——以人文交流促“共情”。联动苏伊士运河大学、牛津大学等中外高校组建“世界运河城市高校联盟”,邀请中外青年参与长江文化研学;借力免签政策推出便利措施,破解信息与支付壁垒,助力运河沉浸式旅游便利化;邀请名人网红、国际媒体参与传播,策划跨区域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越来越多中外友人在游历中收获心灵的共鸣,织就理解的纽带。

  ——以平台共建促“共赢”。“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联动全球28个创意城市,年均落地国际文学活动超百场;连云港筑牢“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物流枢纽双平台,畅通贸易与文明通道;苏州金鸡湖双年展汇聚全球创意,成为国际文化合作的窗口……江苏持续打造并拓宽各类合作平台,在务实合作中实现共赢。

  ——以智慧共享凝“共识”。今年夏天,东南亚多国考察团在长江南京段目睹长江江豚跃水奇观,中国极危物种保护与城市共生的实践,正成为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方案”。与此同时,随着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江苏已有四项工程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工程与生态和谐”的核心理念获得国际认可。这份将江河视作“母亲河”的东方伦理观,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叙事。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说,长江文化兼具“绵延不绝、创新创造、开放包容、多样竞辉”四大特性,这是它在历史传承中沉淀的文化底色,也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

  江河各有其美,文明各成其韵。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长江江苏段悠久的历史,用联系的、整体的、融汇的、开放的观念,深入挖掘其中所承载的精神价值,系统构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总体格局,推动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助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华社 incentive-icons
新华社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
627782文章数 24234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