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在原子弹轰炸下负隅顽抗,美军接下来会有什么动向?
![]()
先说结论
一、两个超级大国美、苏联合夹击日本,让日本彻底失败。
![]()
1.背景
原子弹投放时期,德意志已经宣告“破产”,意大利更是“惨不忍睹”,法西斯联盟名存实亡。
等待日本的是“全力输出”的美国政府。
而此时,苏联集团在对抗法西斯德意志过程中已经付出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美国虽然并未经历大规模本土作战,却也在欧洲战场付出了五十余万军队的伤亡。
经过冲绳战役之后,杜鲁门也感到日本的负隅顽抗颇为棘手。
![]()
为了确保战争的最后胜利,杜鲁门最终决定投放原子弹。
但是直至1945年初,美国仍在“投放原子弹”决策上踌躇不前。
这也就导致了1945年二月雅尔塔会议上,杜鲁门不得不做出最大的政治让步以换取斯大林的支持(对德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宣战日本)。
可随着美国“原子弹”的顺利诞生并完成第一次试验,局面彻底发生了改变。
![]()
2.扭转
1945年七月十六日,美方在墨西哥沙漠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当年八月份,美国已经成为了手握两颗原子弹的“决定力量”。
随着战争机器力量发生对比差距,亚洲战场局势一瞬之间遭到了扭转。
1945年八月六号,日本广岛第一次尝到了“原子弹”的洗礼。
![]()
两天之后,苏联正式对日本发布“宣战声明”。
苏联展开“八月暴风行动”。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苏联对日本进行了暴风一样的进攻。
早已在远东地区准备好的苏军一百五十万勇士对在中国东北、千叶群岛、库页岛以及朝鲜半岛的日军发动了最猛烈的“暴风进攻”。
此时的日军早已是“纸糊的老虎”,只剩下了可以“怒吼的声音”。
![]()
面对苏联疾风骤雨般的攻击,日军迅速溃败,基本丧失了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
面对双层夹击,日本无奈只好向同盟国求和。
但此时的日本仍然心存幻想,拒绝盟军进入日本本土,也就是“有条件投降”。
面对如此无礼的要求,美国断然拒绝。
1945年八月九号,美国再次站了出来,给日本长崎送来了大礼。
![]()
日本天皇那脆弱的自尊心以及早已撕破的脸皮彻底被丢到了一边,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时至今日,这依然是日本天皇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也正是因为这次投降,日本才保住了最后的火种。
3.结束
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一共伤亡三百余万人,而同为法西斯巨头的德国伤亡八百余万。
![]()
由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时,苏联尚未把红军开赴日本国土,所以最终美国接管了日本全境。
只可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美国最终选择了在保留日本天皇的基础上,推行民主主义改革。
这也给了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复苏并成为工业强国的前提。
PS:占领日本后,美国推行《和平宪法》,这是日本经济一飞冲天的保障。
4.新的开始
长崎被原子弹洗礼后,美国也做过“两手准备”。
![]()
其一、在国内继续生产原子弹,然后继续给日本送去“礼物”。
其二、与苏联和英国联合,打入日本本土,将日本彻底打服。
但无论什么选择,日本战后都不会再有目前的光景。
而且抛开美国的“怒火”不谈,苏联的“天谴”更不是闹着玩的。
PS:早在拟定作战计划之时,苏联就做好了武力占领北海道的准备。
![]()
只可惜由于日本投降过于突然,苏联的计划最终没来得及实施。
倘若苏联最终进攻到了日本本土,日本必定会面临“四分五裂”的结局(参考德国)。
二、日本选择硬扛,让战争继续走下去
这个观点主要是由于“原子弹的作用”存在争议。
日本虽然伤亡惨重,但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仍然对日本国民保持着较高的把控度。
两颗原子弹是否是让日本投降的关键,至今仍没有可靠的证据。
![]()
当时日本决策阶层在决策中产生了分歧,一方认为日本国土和其殖民地尚存在一定势力的军队。
而且日本国民在军国主义洗脑下仍然心存抵抗意志。
而在他们看来,此时的苏联宣战只不过是“战争投机”行为。
经历硫磺岛血战之后,美军对是否能够全盘攻下日本也信心不足。
基于这些认识,日本高层认为抵抗是仍然有能力的。
![]()
而另一派高层认为日本本土军工业已经陷入瘫痪,剩余部队连最基本的“火力覆盖”都无法维持。
海外驻军虽尚有一战之力,但与本土被盟军完全分割,根本没有办法形成合力。
现代战争已经脱离了“冷兵器时代”,日本没有“火力覆盖”根本无法维持大规模战争消耗。
甚至当时日本很大一部分地区已经完全断粮,居民饿死只在旦夕之间。
虽然杜鲁门公开宣称会对日本投放更多的“核武器”,但这只是一纸空文。
![]()
美国并没有更多的核武器储备,且美国也并不想要一个被核武器完全破坏掉的日本。
基于此,美国只好执行包括“奥林匹亚行动”在内的日本本土作战计划。
在此计划中,美国做好了牺牲十数万美军的结果,并以此为基准进行燃烧弹战略轰炸、核潜艇海上封锁,最终达到彻底压垮日本的结局。
只不过这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战略实践。
虽然最终盟军还会获得胜利,但战后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必然要远超现在。
![]()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