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30日,孟良崮战役两个月后,南京政府明文发表:“追晋张灵甫、蔡仁杰、卢醒为陆军中将”,这充分说明,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毙命战场时的正式军衔,仅仅是陆军少将,因此按惯例追晋一级,毕竟只是个黄埔四期生而已。
![]()
普遍流传的说法,国军的中将军衔极度泛滥和廉价,尤其到解放战争时期,“剿总”的副总司令、绥靖区司令、兵团司令、整编军长、整编师长甚至个别整编旅长,都挂着中将军衔,这才有了“少将遍地走、中将多如狗”的戏说。
这种说法并不专业,是对国军的军衔体制不够深度了解所致,其实张灵甫的情况,当时并非个案,例如整编第10师中将师长罗广文、整编第11师中将师长胡琏,在1947年的正式军衔,均为“陆军少将”。
也就是说,在铨叙和职务两套军衔体系,同时并存的状态下,当年国军相当一部分挂二颗星者,其实是“水货中将”,正式的军衔刚刚是陆军少将或陆军上校,比如新六军中将军长廖耀湘,1948年9月才晋升陆军少将。
关于两套军衔的区别,有些读者已然掌握,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国军的陆军中将数量是否高到离谱,群体规模算不算“多如狗”?从四个维度来分析的话,最后的结论,恐怕一定颠覆大家普遍的认知!
![]()
(注意罗广文和胡琏的资料)
一、泛滥的只是“中将职务军衔”
中将军衔特别廉价,主要集中在1935年之前,国民革命军从北伐初期的10万人,四年时间膨胀到200万人,数量以1930年的中原大战为基准:双方参战兵力达150万人,另有东北军和西南军阀50余万未参战。
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各路军阀,都可以成为授衔的主体,也没啥具体标准和考评方式,只要当个军长、师长或者高参;无论是蒋氏还是冯玉祥阎锡山,都有权给个中将军衔,二颗星确实臭大街了!
基本打服各路军阀以后,国民政府为改变军衔混乱虚高的状况,从1934年起决定重新评定军衔,在军事委员会内部专门成立了“铨叙厅”,并仿照德国军衔制度制定了相关条例,1935年起陆续开始授衔。
![]()
(杜聿明1935年仅授陆军上校)
也就是说,讨论国军的军衔体系,必须以1935年为时间节点,之前属于军阀各自为政时期,并不具备代表性,并且1935年开始的陆军中将叙任,也是比较严格的,第一年仅授任了89名。
就连之前的第18军上将军长陈诚,也不过叙任的陆军中将,次年才晋“中将加上将衔”,其后两年里,继续叙任和晋升,截止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后,陆军中将的总数不过才300余名。
除去军事委员会各衙门的高级职位和杂牌军头,这300余名陆军中将之中,担任军长、师长实职的有179人,占比达到了60%左右,数量和质量还算是基本靠谱的:
![]()
(孙立人1945年才晋陆军少将)
1935年:授任陆军中将衔的军长17人、副军长3人、师长35人。
1936年:授任陆军中将衔的军长15人、副军长9人,师长69人。
1937年:授任陆军中军衔的军长1人、 副军长6人、师长24人。
这个数量真心不算多,同时还伴随裁军和缩编的进行,然而抗日军兴,军队数量激增,从不足200万人迅速扩充到400万人以上,新建了不少军、师单位,于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中将数量不够用了!
![]()
(陈宝仓将军)
“职务军衔”由此开始出炉,以陈宝仓将军为例,调任庐山军官教育团之前,担任的是晋绥军“上校教育科长”,而1935年叙任的正式军衔为陆军工兵上校,两者是完全统一的,军衔并不虚高。
武汉会战前,陈宝仓出任第二兵团的参谋长,1938年的“兵团”那可是超大型编制,下辖数个集团军或者军团,兵力普遍在20万人以上,四个兵团总司令(注意是总司令而不是司令官)分别是:
第一兵团薛岳、第二兵团张发奎、第三兵团孙连仲、第四兵团李品仙,可见级别之高,兵团参谋长的配置最少也得少将衔,可陈宝仓只是个陆军上校,遂升任“第二兵团少将参谋长”,挂上了一颗星的少将领章。
这就是典型的“职务军衔”,两套军衔并不统一,到1939年底,陈宝仓又跟着张发奎水涨船高,晋升第四战区副参谋长,那就得中将配置了,于是再任“第四战区中将副参谋长兼靖西指挥所主任”。
![]()
二、真正的“陆军中将”数量并不算多
此时陈宝仓的铨叙军衔已经滞后两级,因此1940年12月,特晋为陆军少将,铨叙军衔至此只滞后一级,注意看下面的图表,包括陈将军在内,五名将军的铨叙军衔都是陆军少将,却同时担任着中将职务!
换言之,到抗战中后期,大多数挂二颗星的将领,其实都是中将职务军衔,只因军队数量和高级职位快速增多,诸如军长、集团军正副总司令、战区和行营副职等岗位,都是中将的“编阶”,却根本没有那么多陆军中将可以任用!
这才造成了中将职务军衔的泛滥,毕竟手续简单,只需军委会的任职令即可,且抗战期间专注战事,停止了铨叙军衔的大规模晋升,从1937年到1945年,晋升的陆军中将只有86名,其中半数还是战死后的追晋!
![]()
抗战胜利后,南京当局曾试图扭转这一现象,在裁军和整编期间,有一大批军官成为了“编余”,失去了相应的职务军衔,不少曾挂着中将领章的军官,分分钟打回了原形,占比最多的还是陆军少将或上校。
解放战争爆发后,军衔整理半途而废,因为又要大量扩编军队了,于是职务军衔重新大行其道,跟抗战中后期的情况类似,特别是对伪军和土匪的收编,中将司令军长满天飞,造成了中将职务军衔的第二次泛滥。
尤其是1948年9月22日,三大战役期间,南京当局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突击晋衔,陆军中将猛然增加了110名!其中的不少人,之前早就挂上了各种司令的中将职务军衔,不妨列出一些熟悉的名字:
阙汉骞、刘安祺、侯镜如、罗广文、李弥、胡琏、郑介民、孙立人、何绍周、石觉、袁朴、何基沣、张克侠、石觉、袁朴、宣铁吾、罗奇等等。
![]()
(李弥1948年晋陆军中将)
据统计,从1935年到1949年间,授任和晋升的陆军中将共893名,这个数字貌似不少,但是必须说明,其中含复授者(重复授予)8名、退役(转入备役或者除役)者217名,追晋和追赠者69名。
也就是说,现役陆军中将数量实为599名,其他不过是给个“中将待遇”而已,甚至还包括几个外国人;另外需要指出,1948年9月晋升的110名,完全属于突击性质,只因组建了大型兵团和恢复了军级番号。
其中绝大部分,并不符合晋升的资格,如果严格考评役龄和停年的话,这批人晋升陆军中将的时间,应该在1949年以后,比如黄埔七期的杨伯涛,从陆军中校直接晋为陆军少将,干脆是越级晋升了。
如此意味着,截至到逃离大陆之前,国军真正符合标准的陆军中将,总数不会超过500名,还不算起义、投诚和被俘的(战死的基本追晋了),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
(宋希濂1936年叙任陆军中将)
三、中将员额的占比也不算离谱
这500名陆军中将,也有一部分,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中原大战结束后,为了收编和改编杂牌军,铨叙厅长林蔚提出了“留官不留兵”的方案,也就是给归顺的军官,以较高的职务和待遇,却大量裁撤其兵员。
如此便削弱了杂牌军的实力,但后遗症也十分明显,职务和资历足够授予陆军中将者,数量较多,纷纷毕业于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粤军讲武堂等等,而黄埔军校毕业生资历不足,叙任陆军中将者寥寥无几。
但在具体操作中,这些杂牌将领又逐渐失去了部队和军权,不得不让位给黄埔生,却保留了军衔和待遇,其中以东北军、西北军和川军将领最多,许多人的名字,恐怕大家听都没听说过,比如1936年10月叙任的56名陆军中将当中:
![]()
(郑洞国)
孔令恂、刘翰东、孙德荃、莫希德、巫剑雄、杨渠统、郭思演、黄显声、林柏森、李明灏、黄菊裳、陈启之、张义纯、郜子举、邵文凯、王南、李根固、李家鼐、杨揆一、刘德芳、袁承武、傅常。。。大家认识几个?
因此“有衔无兵”的这批陆军中将,占去了相当名额,甚至还有北洋政府时期的军官,直接授任陆军中将者,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此把杂七杂八的数字去掉,严格意义上的现役陆军中将不过也就400余名。
再比较下敌我双方中将员额,在军队数量中的占比,国军的兵力峰值,出现在抗战胜利前夕,军政部统计,在册官兵有近700万人,那么中将员额的占比是:400/6500000=约为万分之5.7左右。
![]()
(黄维)
人民解放军50年代初的兵力规模约550万人,1955年授予的中将共177名,中将员额的占比是:177/5500000=约万分之3.3左右,应该说国军占比确实略高,但并未高到离谱的程度,同时必须指出:
在22年的武装斗争中,尤其是红军时期,我军牺牲了不少优秀将领,其中能达到中将资格者,肯定不在少数,如果战争年代我军早就建立了军衔制度的话,1955年的开国中将数量绝不止177名!
而且1955年施行的军衔制度,至1965年便取消了,多达1000多名的少将群体,大部分失去了晋升中将的机会,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特殊情况,因此简单的以我军的情况来评价国军,也是不专业的。
![]()
(阙汉骞)
四、维持了上将员额的数量稳定
保定三期的吴石将军,1942年便已晋升陆军中将,但是直到牺牲前,也未能晋升陆军二级上将,除去没有担任过战区主官的因素外,国军对上将员额总数量的维持,也是造成“中将扎堆”的重要原因。
为防止上将军衔泛滥,1935年规定,(陆海空军)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衔的员额,一般维持在60名左右,前面不出缺,后面不得晋升,即便出了缺,也是最高当局的“选升”。
如此截止到1949年,再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大批上校、少将级军官,根据年资都已晋到了陆军中将衔,却很难突破“三颗星”的瓶颈,毕竟到了二级上将以上的级别,鲜有战死或者被俘的,情况不妙坐飞机就溜了。
![]()
(邱清泉)
除了少数被杀的(如韩复榘、陈仪),另有少数起义(如程潜、傅作义)或被褫夺军衔的(如少帅),上将员额出缺的总数并不多,而候补上将却有一大堆,也间接造成了陆军中将数量的偏高。
1955年我军授予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以及57名开国上将,中将以上军衔已达77名,反而略高于对手,那么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国军的中将群体中,只是水货中将过于泛滥,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错觉。
而真正的陆军中将数量,还算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内,用“多如狗”来描述,显然是不客观的:胡宗南1935年叙任陆军中将,直到1945年才“加上将衔”,铁杆嫡系都得守规矩,挂了十年的二颗星,足以说明陆军中将的阶级之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