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夜路时突然窜出一只猫,下一秒就又怕又慌——是先感觉到“怕”,还是先心跳加速、手心出汗?
![]()
很多人会想:肯定是先看到猫,心里一怕,才引发了这些生理反应。但100多年前,两位心理学家联手提出了一个反常识的理论,直接推翻了这个“想当然”的逻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彻底改变我们对“情绪”认知的坎农-巴德情绪丘脑理论。
![]()
“詹姆斯-兰格理论”:生理反应在先,情绪体验在后。
比如看到蛇(刺激)→ 心跳加速、手脚冰凉(生理反应)→ 大脑意识到“我在害怕”(情绪体验)。这个逻辑很符合直觉,所以当时没人怀疑——直到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跳出来说:“不对,事情没这么简单!”
3个“反直觉”实验,戳破了旧理论的漏洞
坎农是个爱较真的人,他不相信情绪是“生理反应的副产品”,于是带着学生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第一个实验,他切断了猫的“丘脑”(大脑里负责传递感觉信号的“中转站”)和身体的神经连接。按旧理论,猫接收不到生理反应信号,就不会有情绪——但事实是,切断神经后,猫看到狗依然会龇牙哈气,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只是没有心跳加速的生理反应了。
![]()
第二个实验更直接:他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一种会让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激素),让它们产生“和害怕时一样的生理反应”。但这些动物并没有因此感到“害怕”,反而该干嘛干嘛——这说明,光有生理反应,根本不会产生情绪。
第三个实验,他观察了很多因意外受伤、丘脑受损的病人。这些病人的生理反应很正常,心跳、血压都能随刺激变化,但他们却再也没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既不会大喜,也不会大悲。
这三个实验指向同一个结论: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不是“先后顺序”,而是“同时发生”的;而让它们同时发生的“幕后推手”,就是丘脑。
坎农-巴德理论:情绪的“双车道”模型
结合这些实验,坎农和他的学生菲利普·巴德一起,提出了全新的情绪理论——坎农-巴德情绪丘脑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像一条“双车道公路”:
![]()
当我们遇到外界刺激(比如看到蛇)时,信号会先传到大脑的“丘脑”;丘脑就像一个“信号分发站”,会同时把信号分成两路发送:
1. 第一路传给“自主神经系统”:引发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
2. 第二路传给“大脑皮层”:直接产生“害怕”的情绪体验。
简单说就是:看到蛇(刺激)→ 丘脑“下令”→ 心跳加速和“感到害怕”同时发生。既不是先怕后慌,也不是先慌后怕,二者是“并行”的,丘脑就是那个同时按下两个开关的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懂这个理论?它藏着“管理情绪”的关键
可能有人会问:搞清楚情绪和生理反应谁先谁后,有什么用?
其实很有用。比如你上台演讲前,总觉得“心跳加速=我很紧张,我要搞砸了”,越想越慌,最后真的发挥失常。但按照坎农-巴德理论,你可以换个思路:心跳加速只是丘脑发出的“生理信号”,它和“紧张情绪”是同时来的,不是因为心跳快才紧张,而是两者都是“要上台”这个刺激的结果。
![]()
这时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我现在心跳快,只是身体在准备状态,不是我不行。” 当你不再把生理反应当成“情绪的敌人”,而是当成“身体的正常准备”,反而能平静下来——这就是这个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情绪不是生理反应的“奴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对生理反应的解读,来管理情绪。
最后总结:记住这个“情绪公式”
如果你觉得理论太绕,记不住,那就记住坎农-巴德理论的核心公式:
外界刺激 → 丘脑(中转站)→ 同时产生【生理反应】+【情绪体验】
![]()
下次再遇到“又怕又慌”的时刻,不妨想想这个理论:你感受到的心跳加速,不是“害怕”的原因,只是和“害怕”一起出现的“伙伴”。分清了这一点,你就离“掌控情绪”近了一大步。
毕竟,懂点心理学,不是为了变得更“理性”,而是为了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