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战航母设计方案
![]()
![]()
科斯特罗米季诺夫方案
舰载机配置
- 战斗机:66架
- 轰炸机/鱼雷轰炸机:40架
武器系统
- 152毫米双联装舰炮:8座(共16门)
- 100毫米高射炮:4座三联装+6座双联装(共24门)
- 37毫米高射炮:8座四联装(共32门)
- 23毫米高射炮:22座双联装(共44门)
其他关键配置
- 弹射器:2部
- 装甲厚度(毫米):
- 甲板:50+130(双层装甲,总厚度180毫米)
- 侧舷:100
- 机库:40
- 最高航速:32节
- 续航力(18节航速下):8000海里
科斯特罗米季诺夫方案是所有航母设计方案中最具研究价值却也最鲜为人知的方案之一。该方案由科斯特罗米季诺夫中尉提出,其设计参考了德国“齐柏林伯爵”号航母的理念。尽管与德国方案有相似之处,但科斯特罗米季诺夫方案的规模更大——舰长300米,满载排水量超5万吨。
![]()
(图为1941-1945年战争期间,由TsNII-45研究所提出的71号工程航母设计方案侧视图)
71号工程方案(PROJECT 71)
性能参数
- 最高航速:34-35节
- 装甲厚度:
- 侧舷装甲带:100-75毫米(厚度渐变)
- 甲板:90毫米
- 指挥中心:50毫米
武器系统
- 100毫米高射炮:8门
- 37毫米四联装高射炮:4座(有效射程5公里,射速160-180发/秒)
- 12.7毫米双联装高射机枪:20挺
舰载机配置
- 侦察轰炸机:10架
- 战斗机:20架
1938年苏联将航母纳入海军建造计划后,71号工程方案随即应运而生。
![]()
72号工程方案(PROJECT 72)
装甲厚度
- 侧舷装甲带:90毫米
- 甲板:30毫米+(50-80)毫米(双层装甲,总厚度80-110毫米)
武器系统
- 130毫米双联装高射炮:6或8座(共12或16门)
- 85毫米高射炮:4座双联装+8座单装(共16门)
- 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12座(共24门)
- 23毫米双联装高射炮:24座(共48门)
舰载机配置
- 舰载机总数:62架
72号工程方案的研究始于1944-1945年,多数资料显示该方案至少包含两个变种型号:一个型号的排水量与尺寸大致与英国“光辉”级航母相当;另一个型号规模显著更大,舰载机数量约62架,排水量超3万吨。
苏联航母发展的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与内战结束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曾因面临外国势力干涉(试图推翻苏维埃政权、重建所谓“白俄”政权)的威胁,一度禁止舰船建造。这一禁令于1926年解除——此前一年苏联已宣布启动民用船舶五年建造计划,随后又公布了海军舰艇五年建造计划。
20世纪30年代,尽管苏联海军已开始设想未来装备航空母舰的可能性,但造船产能的优先级仍向更紧迫的项目倾斜,例如新型驱逐舰/护航舰、巡洋舰、战列舰与潜艇等。当时重点推进的舰艇设计项目包括:23号工程战列舰、69号工程重巡洋舰、26号与68号工程驱逐舰,以及多款潜艇。
二战期间,苏联海军始终未装备航空母舰,但这并不影响苏联对航母在各战场重要性的认知——尤其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英国也在一定程度上)高度依赖航母战斗群,以覆盖太平洋及周边广阔区域的作战范围。在欧洲与地中海战场,航母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大西洋海战中,为盟军护航船队提供空中掩护,抵御潜艇与远程空中袭击;在 地中海海域,除上述任务外,还为两栖作战提供空中支援。彼时苏联正与德国陆军主力在东线展开生死决战,对航母的需求较低,这类舰艇不仅优先级靠后,甚至基本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然而,1945年夏二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紧张关系迅速凸显——苏联虽在陆上拥有绝对优势,却深知自身在海上力量方面处于极大劣势。
二战期间,西方盟国(尤其是美国)建造了规模庞大的航母舰队。苏联首次认真推进航母舰队建设的尝试始于1939-1940年:当时TsNII-45研究所(由NII-45研究所接管造船与船舶标准研究所(NII-4)的大部分业务后成立)启动了71号工程方案的设计工作,这是苏联首个国家级航母项目。TsNII-45研究所是苏联造船人民委员部下属机构中,唯一实际参与该航母项目的单位。除航母本体设计外,该研究所还负责舰载机甲板弹射器等系统的设计。
1941-1943年战争初期,苏联所有航母设计计划不仅被搁置,甚至完全中止——苏联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抵御德国及其盟国、争取生存。尽管列宁格勒围城战带来了巨大灾难,且战争造成诸多困境(如人员被调往前线、遭德军直接袭击、饥荒等导致人员流失),TsNII-45研究所仍持续为苏联海军及整体战事提供支持。在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里,大量人员被征召入伍,研究所仅余约500人,其中400多人从列宁格勒疏散至喀山,仅80人留守列宁格勒的研究所办公点。列宁格勒围城战(1944年1月解除封锁)期间,研究所超60名工作人员牺牲。1944年,TsNII-45研究所被命名为“A.N.克雷洛夫研究所”(A.N. Krylov,1900-1907年任船舶模型试验池主管)。
与此同时,17号中央设计局(CDB-17)的前身是1931年1月18日成立的涅瓦设计局(Neva PKB),1932年更名为TSPKB-1,1937年正式定名为CDB-17。1943年,该设计局获准推进72号工程航母方案的设计工作,项目负责人为V.V.阿希克(V.V Ashik)——他此前曾担任战列舰项目的总设计师。然而,由于优先级向“陆上击败德国”这一更紧迫需求倾斜,项目进展缓慢;对苏联而言,航母显然属于“为下一场战争准备的武器”。
1945年欧洲战事结束,苏联占领德国首都柏林后,作为传统陆上强国(拥有历史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陆军),苏联同时也拥有一支实力不俗的海军(当时主要为配合陆上作战的区域型海军),但与昔日盟友英国和美国的海军相比,在规模与实力上均相形见绌。1945年2月,苏、英、美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协议,苏联将出兵远东、进攻日本占领区(即“风暴行动”)。为此,苏联向远东地区调遣了大量陆空力量;而此时,美国与英国正于冲绳岛战役后,在日本沿海开展海军行动。冲绳岛战役中,盟军投入了大规模航母力量(约75%为美国航母)。苏联深知,尽管自身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利益区域占据优势,但在未来太平洋地区的权力角逐中,由于远离岸基空中力量的支援,将处于严重劣势。
1945年,苏联启动了一项为期十年的海军现代化计划,要求设计并建造包括战列舰、重巡洋舰在内的多种新型舰艇,但计划中未明确提及航空母舰。航母相关项目仍处于搁置状态,设计与建造资源集中用于紧急需求——例如30比斯(30Bis)号工程驱逐舰;17号中央设计局则全力投入68K号工程“恰巴耶夫”级(Chapaev Class)轻巡洋舰与68比斯(68Bis)号工程“斯维尔德洛夫”级(Sverdlov Class)轻巡洋舰的设计工作,这两款大型舰艇分别建造了5艘和14艘。
目前尚无官方文件证据表明,1945年后苏联曾制定详细计划,将“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设计方将其归类为重巡洋舰)等未完工的大型舰艇改造为航母。战后苏联海军重建的优先级中,航母排名极低——当时苏联严重缺乏现代化小型水面作战舰艇,30比斯号工程驱逐舰等“刚需项目”完全压倒了航母这类“远期奢侈项目”。
不过,此时苏联已获得一艘航母——1945年夏二战结束时,苏联接管了德国海军未完工的“齐柏林伯爵”号(Graf Zeppelin)航母。该舰于1938年12月8日在德国北部基尔港下水,但不到一年后二战爆发,它始终未能完工,只能停泊在港口内闲置,并遭遇盟军空袭。
关于“齐柏林伯爵”号的具体参数,即便在官方文件中也存在大量矛盾信息——对于一艘从未完工的舰艇而言,这一情况难以避免。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该舰全长约262米,舰宽约32米,动力系统功率约11万马力,设计最高航速超30节。
苏联从未计划修复并完成“齐柏林伯爵”号,以使其加入苏联海军服役,但苏联海军工程师与设计师团队确实对该舰进行了考察。不过,由于详细考察计划原定在该舰抵达苏联港口后进行(而该舰始终停泊在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斯维内明德港,直至1947年8月),考察的具体程度至今不明。此后,该舰在被拖往苏联港口的途中沉没(具体过程存在争议:一说被故意凿沉,另一说被苏联军方用武器击沉)。2006年,“齐柏林伯爵”号的沉没残骸被发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