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已经进入关键谈判时刻,此次会议被视为全球能否把“1.5摄氏度目标”从科学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的关键节点。而美国的缺席,也让多边合作不断受到考验。《新闻 1+1》本期关注:此次大会上,有哪些分歧和共识?能否达成落实的成果?这其中,中国又交出怎样的中国方案?
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已经不言而喻,很多人都感受到这些年极端高温频繁来袭,达成共识到落实行动在现在这个节点至关重要。现阶段推动落实面临的难点是什么?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王毅:在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方面,核心的问题就是力度够不够,加起来跟全球目标之间有多大的差距,需要去评估。第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需要有条件的。比如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很难实现。另外,怎么去布局适应气候变化等都是这次讨论的重点。
每个国家要上交2035年的减排自主贡献目标,当中会不会出现有人希望别人迈大步、自己迈小步,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的情况?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大家才能够往前走?
王毅:第一,就是要遵循《巴黎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提出更有力度的目标,给发展中国家留出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减排空间。第二,要讲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第三,还是要考虑各国的自主条件。
中国目前提出来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兼具雄心跟务实。中国通过提出目标,希望能够有更明确落实的途径,并且我们要力争做更好。这是中国的决心和逻辑,在这次会议上也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
美国的退出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王毅:美国的影响比第一次退出的影响更大一点。第一次可能更多的是自己不做,这一次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别人也不做。比如要在气候方面投资,在美国可能就要起诉你,因为美国可能给你一个证明说你是违反美国政府相关政策,这影响到很多国家开展行动的力度跟雄心。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当中,中国是坚定的行动派。怎么看中国提出的2035年新一轮的减排目标?除了量化指标之外,首次把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纳入管控范围,这个突破性和示范意义在什么地方?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潘家华:这是两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覆盖全经济的温室气体,就是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包括非二氧化碳,这个应该是第一次,很多国家在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间都没有提及的,所以这是中国的一个很好的承诺。第二,就是绝对量的减排。中国从《巴黎协定》自主贡献目标提出以来,第一次明确了绝对量的减排,也就是在2035年,相对于我们的排放峰值全经济体范围绝对量要下降5%到10%。中国在减排行动上所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具有引领意义。
南南合作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潘家华: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它们对温度升高的适应能力比较弱,受的损失损害比较大。另外一方面,由于发展尚未起步,或者说水平比较低,它们需要有比较大的排放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南南合作使得我们的解决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所采用,这样就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进入到零碳发展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轨道。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效果显著。
(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