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中国西南大地正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水利变革。以青藏高原为源头,这片高海拔区域不仅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起点,更将成为国家未来绿色能源体系的核心引擎。
3
西藏尚未开发的水电潜能高达2亿千瓦以上,雅鲁藏布江下游梯级水电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工程总投资额达1.2万亿元人民币,标志着我国在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下推进重大能源基础设施迈入新阶段。
4
西南地区充沛的水力资源不仅支撑着本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更为“西电东送”战略提供强劲动力,显著助力全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5
与此同时,四川境内引大济岷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加速落地,旨在破解成都平原长期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
6
展望未来,随着一系列超级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投运,西南是否将重塑中国水电版图?这一问题的答案正在实践中逐步显现。
![]()
7
西南水资源现状
8
西南地区坐拥极为丰沛的水资源,涵盖四川、云南、贵州及西藏四地,是长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金沙江等世界级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承担着维系东亚乃至东南亚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
9
据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显示,我国水能理论蕴藏总量约为6.89亿千瓦,技术上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达到4.93亿千瓦,其中西南地区的占比高达71%,无论从可开发规模还是经济可行性来看,均位居全球前列。
![]()
10
仅西藏一地待开发的水电潜力就超过2亿千瓦,一旦雅鲁藏布江下游梯级电站全面投产,其总装机规模将远超国内任何单一省级行政区,成为国家级能源战略支点。
11
该梯级开发计划拟建设五座大型水电站,总投资规模达1.2万亿元,建成后不仅能彻底改变西藏自身能源结构,还将向全国电网输送巨量清洁电力,增强国家能源安全韧性。
12
西南地区水电开发所承载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13
依托特高压直流输电网络的持续扩展,该区域已成长为“西电东送”工程的关键输出端,承担起向东部沿海负荷中心输送清洁能源的历史重任。
![]()
14
截至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特高压直流线路设计输送能力合计突破5,300万千瓦,过去十年间累计外送电量逾10,000亿千瓦时,有效支撑了东部地区工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
15
当前,西南地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水电与风电合计装机已达1.3亿千瓦,占全国同类电源总装机近八成,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水电主导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16
未来伴随西藏水电资源深度释放以及梯级电站相继并网发电,中国西南有望真正崛起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枢纽,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以及电网系统稳定性维护提供强大支撑。
![]()
17
此外,西南水资源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发电功能上,更在于其在全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中的调节作用。
18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失衡,西南地区水量丰裕,而西北干旱区及部分中东部城市群长期面临供水压力,通过实施跨流域调水可实现资源优化再分配。
19
未来,结合水电开发与调水工程建设,中国有望同步解决能源供给与水资源短缺两大挑战,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20
四川水网布局
21
四川省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盆地核心地带,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却极不协调——成都平原经济区贡献全省约80%的GDP,其所拥有的水资源量却仅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
22
为应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四川省启动实施引大济岷工程,从大渡河干流泸定水电站水库取水,经隧洞与渠道引至岷江水系,用以补充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用水缺口。
23
该项目主干线全长逾260公里,投资强度创省内纪录,覆盖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八个地级市共43个县(市、区),惠及人口超过3,400万,是四川历史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受益范围最广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
24
工程建成后,将显著缓解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的用水紧张局面,新增灌溉面积达179万亩,改善现有灌区面积591万亩,构建起双水源互济、双通道联通的现代化供水体系,为区域长远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双重保障。
25
该项目历经数十年科学论证: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专家便预见到成都平原可能遭遇的水危机;九十年代提出初步引水构想;直至2022年正式纳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成为国家级骨干水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26
引大济岷并非简单的引水通道建设,而是四川省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的关键一环。
27
通过与都江堰灌区、紫坪铺水库等既有水利设施协同联动,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智能调度与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网的系统性、韧性与服务功能。
28
同时,该工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开展超长距离调水的技术实力,涵盖深埋隧洞掘进、高地应力处理、精准水文模拟与跨部门统筹管理等多项核心技术。
29
此类重大水利项目的实施,既满足当前城乡供水与农业灌溉需求,也为未来数十年的城市扩张、产业升级与生态修复预留充足水资源空间,最大限度释放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
30
西南水利工程发展潜力
31
尽管西南地区水资源禀赋优越,但在调配与开发利用层面仍面临多重现实制约。水库老化问题是当前突出短板之一。
32
我国绝大多数水库兴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多数已运行超过原设计使用年限,普遍存在结构老化、渗漏风险上升等问题,加之长期泥沙淤积,部分水库库容锐减,甚至演变为功能性“死库”,亟需系统性加固改造或重建升级。
33
作为发电、防洪、灌溉和调水体系的核心节点,水库的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供水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必须纳入常态化监测与动态管理机制。
![]()
34
生态保护是水利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长期课题。
35
大型水利工程可能对天然河道形态、鱼类洄游路径、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国家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强调“江河系统治理”,要求在满足能源与农业需求的同时,避免无序开发与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与环境退化。
36
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必须建立在充分环境影响评估与多学科联合论证基础上,确保经济发展与自然系统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
37
跨区域水资源调配仍具广阔拓展空间。
38
西南地区富余水量可通过科学规划向西北干旱区及其他缺水区域输送,推动长江与黄河上游水系互联互通,增强北方地区抗旱能力与生态补水保障水平。
39
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5万座,实施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建成大中型灌区6924处,修筑堤防护岸长达31.8万公里,“十四五”期间水利领域投资预计将突破5.4万亿元,为构建全国一体化水网奠定坚实基础。
![]()
40
未来,随着特高压输电网络与水电基地协同发展,西南地区将在能源与水资源双重维度发挥更大战略作用,形成“电随水走、水促电强”的良性互动格局。
41
最后,大型水利工程虽然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但也具备强大的经济拉动效应。
42
通过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带动建材、机械、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沿线城镇更新与产业转型,同时改善区域水资源配置效率。
43
总体而言,西南水利发展前景广阔,但必须坚持科学决策、统筹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水资源开发走向高质量、可持续之路。
![]()
44
结语
45
西南地区水资源的系统开发与优化调配,已成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支柱。
46
未来,随着西藏水电潜能逐步释放、四川引大济岷等重点调水工程持续推进,全国能源供应格局与水资源配置能力将迎来深刻变革,有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新局面。
47
国家在水利顶层设计中高度重视前瞻性布局、系统集成与可持续运营,力求在水电开发、调水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协调机制,推动多方共赢。
48
唯有通过科学统筹、精细管理和长效运维,西南水利工程才能真正释放其深远战略价值,为国家能源安全、水资源保障以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49
西南水利的明天,不只是水电装机的增长,更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
![]()
50
参考资料:
51
《西南水电开发迎来新部署》 中国能源报 2025年7月14日
52
《西部大省,又一个超级工程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年11月4日
53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西南地区将由送端能源基地变为送受一体的接续能源基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11月4日
54
《水利部:大部分水库已超设计使用年限,功能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澎湃新闻 2020年11月30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