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大原高铁连接山西和内蒙古两地,309公里的运营里程以及250公里的设计时速,肩负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任。由中铁六局建安公司承建的JDYZF-1标怀仁东站、应县西站、山阴南站3座高铁站房,其站台雨棚采用了流线型、大跨度多曲面异形清水混凝土结构。这一结构成为展现中国高铁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志,不过也带来了行业性的技术挑战——该结构对线性精度、表面平整度等指标要求极为严格,传统现浇工艺容易出现麻面、裂缝等质量问题,技术瓶颈亟待攻克。
项目部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创新性地提出“单元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拼装”的建造理念,研发出“高精度单元组合式异形清水混凝土雨棚施工工法”。近期,该工法成功获评省级工法,为解决难题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
数字化技术成为工法创新的核心驱动力,CAD与BIM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设计精度的“毫米级”提升。技术团队首先通过CAD对雨棚弧形部分进行精确的排版计算,然后利用BIM的全参数化建模能力,将复杂的异形曲面转化为坐标精确的三维模型,让每一处曲面、缝线都能够进行量化追溯。借助数字化模拟技术,团队提前完成了结构受力分析、管线碰撞检测以及施工流程预演,就如同为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虚拟彩排”,不仅避免了潜在的设计冲突,还将施工风险提前化解。基于模拟结果,雨棚结构被科学地拆分为多个标准化预制单元,实现了设计精度向制造精度的无缝传递,为后续施工奠定了精度基础。
模块化建造让“搭积木”式的施工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针对结构特点,团队为竖向变截面柱定制了异型钢模,为悬挑梁板结构配备了弧形轻钢龙骨与木模,确保模具与构件造型精确匹配。施工过程中采用“先竖向、后悬挑”的科学顺序,工厂预制的清水混凝土单元通过吊装设备精准就位后,利用预埋高强连接件牢固固定,实现了预制与现场基础施工的同步进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串行施工模式。
这一创新模式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整体工期缩短了约30%,为高铁全线按时开通争取了时间;现场高空作业和脚手架工程量大幅减少,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更实现了主体结构“零缺陷、免装饰”的突破——工厂化生产的严格质量控制,使得拼装后的雨棚表面光滑平整、线条流畅,清水混凝土的自然质感成为高铁站的独特景观。
省级工法的认定,是对这一创新成果的权威肯定,凝聚着参建人员的技术智慧和匠心坚守。该工法不仅为异形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更推动高铁建设从“现场浇筑”向“工厂智造”转变。(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边忻云)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