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17日的东海空域与琉球以东的太平洋空域,日美联合演习正式开启。日方动用2架F-2战斗机、4架F-15战斗机,美方派出2架B-1B轰炸机、12架F-35A战斗机、2架EA-18G电子战攻击机、1架E-3G预警机、2架KC-135加油机、1架RC-135侦察机、1架P-8A反潜机共同协同作战。演习设置的明确目标是“不允许任何单方面武力改变现状”,日方还强调“坚定决心”。这组数字与口径,显露出美日同盟在东海及台海问题上的态度线——以高强度演练形成对华的持续性压力与威慑。
![]()
在同日的军事与政治舞台上,另一条线索同样引人侧目。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考德尔上将在日本访问期间表示,对高市早苗的相关言论“并不感到意外”,并称“能够理解她对此非常担忧的立场”。美方的态度并非空穴来风,公开场合的表态与实战准备的并行,构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区域热点问题上,言论与行动相互印证,目标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
紧接着,11月18日,日本防卫省联合参谋部公告披露的双边演习进展,进一步将焦点指向“对现状的改变不得由任何单方面来实现”的原则。公告强调两国在航海、空战与联动救援等方面的实战化训练,显示日美同盟正以高密度、专业化的演练,提升彼此的战备状态与协同效应。官方表述与演练细节之间的对应关系,传递出一个清晰信息:不让中国方面在区域事务中取得主动权。
![]()
与此同时,11月18日央视新闻发布消息称,中国海军航空母舰福建舰完成首次海上实兵训练,返回三亚港区。福建舰自11月5日正式服役,至11月18日尚不足半月,便完成了海上实兵训练,且涉及舰载机作业与战斗群协同演练。这一次次航母与舰载机的“首次实兵”呈现,与美日的演练形成时间上的对照,成为展示力量对比的新材料。福建舰在歼-35、歼-15T、歼-15DT等舰载机,以及空警-600等预警平台的参与下,完成了舰载作战平台的基本投入与训练节奏的快速进入,体现出中国海军三大航空母舰时代的状态正在进入实战化运用阶段。
在信息端,11月13日中国方面发布的日语海报以强烈姿态警示美日介入台海局势将遭遇反击。海报主题明确传递出“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中方必将迎头痛击”的参数。这一信息的发布,与11月18日福建舰首次海上实兵训练之间形成时空上的并行,形成对外部压力的一种回应与威慑的同步化展示。
![]()
美国媒体方面,11月18日《国家利益》网站刊发题为《B-1B“枪骑兵”轰炸机问题令美国空军将领们夜不能寐》的文章,披露B-1B轰炸机的现实困境。文章指出,B-1B最初用于取代B-52的计划早已落后于时代,现役状态与维护成本高企,出勤率不高,甚至被视为在某些场景中并非核心力量。文章还提到美军在演习中的使用,背后可能存在通过演练表象掩盖真实服役状态的问题。
在这组信息中,最核心的脉络并非单独某一次演习的胜负,而是美日同盟在区域安全框架中的持续性“动静结合”策略。演习的目标设定、参演平台的规格、以及对现状不可改变的硬性宣示,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威慑组
![]()
![]()
![]()
在这组事件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术与战术维度需要关注:舰载平台的实战化进入速度。福建舰作为中国首艘弹射型航母,尽管服役时间短,但其在海上完成首次实兵训练,意味着从“看得见的硬件”到“看得见的战斗力”之间的桥梁正在快速铺设。歼-35、歼-15T、歼-15DT等舰载机的参与,显示出中国在制海与空中优势的扩展意图,以及多平台协同中的操作经验积累。本文在此不对具体作战效能作出断言,但可以明确的是,这种快速进入实战状态的能力,对区域性冲突预期将产生重要的心理与战术影响。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的中日美三方互动呈现出一个“强对话、强对抗、强协同”的态势。美日通过联合演习、军事对话与公开立场的多条线并行,试图把区域的战略节奏牢牢掌控在对华遏制的轨道上。中国方面则以海空军力的快速进入、海上编队的协同训练,以及对台海、南海评估的持续高密度发布,寻求在战略话语与实战能力之间构建一个更具威慑力的 counterweight。
![]()
在判断此轮博弈的走向时,必须关注两点。第一,美日联合的“单方面改变现状”口号可能被理解为对任何区域内不符合其利益的举动设限;第二,哪一方在未来的关键节点能将“威慑”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力”,才是决定区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就目前公开信息而言,美国方面强调的并非仅仅是口头承诺,而是通过具体的军事演练、计划与部署来实现。日方则在舆论与政治层面建立了对华对抗的叙事框架,这种叙事在区域安全棋局中具备持续性。
对中国而言,福建舰的低成本高效投入到实战化训练,是对区域威慑格局的一个现实回应。海军航空母舰系统的成熟、舰载机群的训练密度、跨域协同能力的提升,将在未来的海空战场上形成立体的战斗力。与此同时,来自美日的公开舆论战与信息战压力,也要求中国在对外沟通与危机管理上持续提高透明度,避免误解与误判的扩散。
![]()
就本文而言,我对这场博弈的判断是:美日的组合拳仍会持续施压,但其效果并非全然对中国形成“压垮性”打击。反而,随着中国军力在实战化层面的快速提升、后装、信息化与联合作战能力的增强,区域稳定性更可能呈现出一种“对抗性常态”。也就是说,短期内双方的对立在某些问题上会强化,但真正决定局势走向的,仍然是各自对风险的评估、战术灵活性以及对冲冲突成本的智慧。
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美日同盟在区域安全架构中的角色被进一步固化,演习与表态的连动性加强;中国方面通过快速进入实战化训练,向世界传达了对潜在威胁的回应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就当前信息而言,双方都在用可观测的行动来替代口头上的高调,谁能够把威慑转化为可控的行动力,谁就能在未来的区域安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对外界观察者而言,重要的不只是看到“谁强谁弱”的即时对比,更在于理解这场博弈的节奏与边界,以及在高强度对抗的背后,是否存在走向升级的风险与避免升级的通道。
若要给未来一个简短但明确的判断:在美日持续强化的协同压力下,中国的反应不会退却、也不会轻易进入高风险对抗的误区。福建舰的实兵训练与多型舰载机的协同,是对区域威慑的一种明确回应;海上演练和对话渠道的并行,将成为避免冲突升级的关键。是否能够在紧张的对抗态势中,找到“可控的克制与协作”的平衡点,仍需要各方以更多的耐心、透明度和务实的务实来共同推动。
这场中日美之间的博弈,远比单场演习更复杂,也更耐人深思。演习的火力、海空的编队、舆论的分寸,都会被历史记录在区域安全的章节里。作为观察者,我将继续关注两线之间的动态变化,关注海军舰载体系的实战化进程,以及两国在危机沟通、危险信号识别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在一个高风险的区域,理性、克制与专业,是避免误判、避免冲突升级的最可靠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