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19日证实,中方已暂停日本水产业进口,日本听到这一消息肯定是失落的,但隔壁印度笑了。
不到24小时,印度水产品出口商就展开集会,开会干啥大家应该都清楚,日本这次恐怕将会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国内的舆论都可能“淹死”高市早苗,但问题来了,印度真的能填上日本留下的空档吗?
![]()
印度早就想出口中国,这次机会来了
11月19日,中国政府正式通知日本,暂停进口所有日本水产品,表面上看,这是对方没履行好核污水监测承诺,实际上一句“存亡危机事态”才是导火索。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言时提到,如果台海发生冲突,日本可能会出兵,这话一出,等于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外交部很快回应:别以为水产品还能卖得动,中国人心里有杆秤,这不是普通的外交抗议,这是直接用市场在回应政治挑衅。
![]()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早在2023年福岛核污水排海时,中国就已经暂停过进口,2025年6月刚刚恢复部分地区,现在又一脚踩了刹车。
对日本水产企业来说,这种政策“快进快退”,让他们措手不及,北海道的扇贝商还没来得及高兴几个月,就又得收拾行李了。
而这背后,是日本产业界越来越清楚的现实:一边政府在搞政治动作,一边企业在为政治买单。
这叫“国家行为,企业埋单”,不少学者也在质疑,政府是不是把国民的生计当成了牺牲品,但当日本还在为“失去的订单”头疼时,印度已经悄悄摸上了舞台。
![]()
要说印度是“捡漏”,其实也不完全对,他们是被美国“逼”出来的。
自从8月27日起,美国对印度虾类产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整个行业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叠加原来的税率,加起来就是58.26%,这意味着本来能赚的订单,突然间不赚钱了。
美国市场一萎缩,印度的中小出口商最先扛不住,订单取消、工厂停工、库存压仓,一时间,整个产业开始找出路。
怎么办?当然是找新的市场,而中国,毫无悬念地成了最重要的一个。
![]()
其实中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海产品出口市场,2023年中国进口了39.2万吨印度水产,现在,日本这边市场空了,美国那边门关了,中国就成了“必争之地”。
而印度这边反应速度也不是一般地快,美国关税一出没几天,印度的海产品出口振兴局就带着15家虾企飞到了中国,参加上海国际渔博会。
这不是“试试看”,这是奔着“填补缺口”来的,印度方面很清楚,现在是进中国市场的关键窗口,如果这时候还慢吞吞,那机会就不是你的。
![]()
印度能不能取代日本?真不好说
今年9月,印度参加上海国际渔博会可不是空手来的,他们不仅带来了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黑虎虾,还带来了升级版的产业能力。
比如现在流行的SPF种虾技术(无特定病原),就是为了提高品质、降低疾病率,更稳定地供货。
还有设备方面,印度几家头部企业像Jeelani Marine、Zeal Aqua都在投资新工厂,购置先进速冻设备,温度能降到零下70度,让虾从印度到中国还能保持“刚捞上来”的新鲜感。
![]()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政府也出手了,为了鼓励企业出口,中国市场成了他们重点扶持对象。
只要是面向中国扩产的项目,政府愿意承担20-30%的投资成本,这可不是小数目,是真金白银地押注。
不仅如此,印度还在跟中国谈检疫、谈冷链、谈互认标准,一套配套政策正在快速成型,他们想要的,不只是“卖一波”,而是“长期做主力”。
![]()
但说到底,印度水产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还得看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胃口”摸得准?
中国消费者讲究品质、讲究口感、讲究安全,日本的扇贝、海胆,是靠几十年口碑打下的江山,印度能不能接住这个盘,还得看接下来几个月的表现。
中国这次禁日水产,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政治主导市场”的案例,不是说日本水产突然不合格了,而是因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踩线了。
在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议题上,任何技术性解释都站不住脚,政治红线一旦拉出,市场规则就得让步。
![]()
其次,美国的高关税把印度逼到了墙角,却也让印度看到了新的突破口,本来印度对美国依赖太重,现在反而有机会倒逼产业升级,真正走向多元化。
这种“被动转型”未必是坏事,反而可能成为印度水产对外出口的一次质变契机。
但第三个角度才是最关键的:印度虽有机会,但挑战也不小,短期内,它很难完全替代日本水产的高端产品定位。
尤其是像北海道扇贝这种已经有中国市场“粉丝基础”的品类,不是说你有货就能替,更何况,印度自己也面临着产能波动、冷链不稳定、企业分散等结构性问题。
![]()
比如今年9月到10月的南美白虾收获季,就是一次“压力测试”,如果产品供不应求、物流不畅、品质不稳,消费者很快就会用脚投票。
对于那些还没站稳脚跟的小企业来说,这场大潮既是机会,也是风险,所以说,印度机会虽来,但想吃稳这口饭,还得下真功夫。
结语
贸易这事,有时候比风还善变,日本一念之差,市场风向立刻转变,印度一夜之间,就从“被遗忘者”变成“接盘侠”,这背后,是全球供应链脆弱又敏感的现实。
![]()
中国这次的市场调整,不只是一次短期反制,更是一次对国际规则的新表达,它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政治不能无成本地干涉市场,企业也不能无视国家大局。
印度能否真正抓住机会,还得看它能不能从“填补空缺”变成“创造价值”,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看似关于水产品的故事,其实是一次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缩影。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买卖,而是未来国际市场博弈中,谁能更快看清局势、稳住节奏、跑在前头的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