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刚恢复训练,对手却出来嘲讽,直言通背拳发力方式很差,10月31日的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让通背拳第九代传人赵鸿刚成为意外的关注焦点,这场跨界较量中,他在第三回合被对手阿曼塔耶夫重击倒地,眉角破裂、眼眶缝5针、颧骨轻微骨裂,虽无脑震荡,却也经历了职业赛场中最残酷的一面。
![]()
短暂休整后,赵鸿刚在社交媒体更新近况,表示伤势已经明显好转,并恢复日常训练,采访中他曾坦言,只要身体允许,就会继续备战,履行剩余赛事合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的态度始终明朗——既然站上擂台,就要承担职业拳手的责任。
![]()
然而此时,KO他的选手阿曼塔耶夫选择站出来发声,引发了另一波争议,他直言不讳地评价通背拳发力方式“很差劲”,认为赵鸿刚“只是用胳膊在扇”,没有形成整体发力链条,而自己使用的西洋拳术则是“全身力量传导上来”,因此在冲击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他甚至将赵鸿刚的受伤归因于两种体系的差距,语气中明显带着轻蔑。
哈萨克斯坦
![]()
阿曼塔耶夫的说法虽然在技术层面有一定依据,但在赵鸿刚伤势尚未完全恢复、仍坚持备训的当下发声,难免给人一种“落井下石”的感觉,毕竟跨界比赛本就规则特殊,而赵鸿刚的背景是传统武术,并非以现代格斗为主,两者之间体系差异巨大,在赛场上直接对抗,本就难以以胜败定义双方优劣。
![]()
值得注意的是,赵鸿刚并未回应对手的嘲讽,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在最新发布的视频中,他单手提起60斤铁盘进行手腕力量训练,并配文:“功夫不能断,该练还得练。”动作稳、神态坚定,透露出一股朴实又顽强的韧劲。
![]()
无论是接受跨界赛的挑战、承受失败的压力,还是面对质疑时选择沉默训练,赵鸿刚展现的都是一种“输可以输,但不能不练”的职业品格,他没有用口舌回击,而是让练习动作成为回应;没有抱怨体制差异,而是继续在自己的体系中寻找提升空间。
![]()
至于阿曼塔耶夫的言论,网友反应却更趋理性,许多人指出,不同体系在规则化竞技中确实会存在差距,但不必借此否定传统武术本身的文化价值,也无需在胜利后继续贬低对手,真正的职业选手,应懂得尊重不同风格与背景的对手,比赛已经过去,但故事仍在继续,赵鸿刚选择回到训练场,阿曼塔耶夫仍高调表达观点,外界则等待下一次跨界碰撞带来的新讨论,胜负已成定局,但态度与坚持,才是每个人最终能带走的东西,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