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乱占农田的问题,为群众提供了坚实的殡葬公共服务保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近期公墓内规划安装照明灯的消息,却引发了不少群众的疑问与担忧,核心争议集中在规划是否贴合农村实际、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等关键问题上,值得相关部门认真审视与回应。
![]()
![]()
![]()
路灯设置的必要性,首先要以实际需求为前提。公墓是逝者安息的特殊场所,在本地农村,群众祭扫有着鲜明的时间特征 —— 大多集中在白天,夜间前往公墓的情况极为罕见。一方面,“夜间祭扫”“夜间安葬” 并非本地普遍习俗,缺乏形成常规照明需求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出于对逝者的敬畏与传统观念影响,群众普遍对夜间进入公墓存在心理不适,即便安装路灯,实际使用频率也会极低。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设施投入,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未能让民生工程的价值充分体现。
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是民生工程的核心底线。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资金属于民生专项投入,每一分钱都应花在刀刃上,用在群众最急需的地方。当前,农村殡葬服务仍有不少需要完善的领域,比如优化墓区基础配套、提升祭扫便民服务、完善殡葬保障政策等,这些方面的投入更能直接回应群众诉求。在无实际照明需求的情况下,将专项民生资金用于安装路灯,既未充分考量农村的实际情况,也违背了民生工程 “惠民、实用” 的核心原则,难以让群众感受到资金使用的高效与务实。
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离不开对农村实际的深度契合。民生工程的规划设计,不能脱离当地的民俗习惯、群众生活作息与心理认知。大桥镇公益性公墓的路灯规划,显然未能充分调研本地农村的殡葬习俗,也忽视了群众对夜间进入公墓的心理顾虑,导致规划显得不合时宜。这样的设计不仅无法发挥实际作用,还可能引发群众误解,质疑规划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反而影响了民生工程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
民生工程的核心是 “以民为本”,其价值不在于设施的完备与否,而在于是否真正贴合群众需求、是否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大桥镇公益性公墓的路灯设置规划,初衷或许是为了完善配套,但在执行前更应做好充分的民意调研与实际需求论证。建议相关部门正视群众的疑问,重新审视路灯设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将民生资金投向更急需的领域,让公益性公墓真正成为贴合农村实际、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也期待广大网友积极发表看法,为民生工程的优化完善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民生服务的精准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