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
是城市治理的“微小切口”
却承载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
民生温度
近段时间以来,花都区垃圾分类工作喜报频传——10个小区凭借亮眼的厨余分类成效获物资激励,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全面铺开,同时针对现存问题的精准施策同步推进。
榜样领航
这些小区交出“分类高分卷”
在生活垃圾分类实践中,花都区多个小区率先探索出实效方法,成为全区学习的标杆。
![]()
牡丹花园、御宾府以“宣传引导+党员示范”为抓手,通过持续桶边值守、常态化科普,让90%以上居民养成自主分类习惯,即便仅200-300户的小体量小区,每日也能稳定分出一桶厨余垃圾。“我们小区党员带头成立了‘分类志愿服务队’,每天早晚投放高峰都守在桶边,从手把手教居民破袋,到讲解分类标准,慢慢把‘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
金菊社区负责人说道:“现在不少居民看到分类不到位的情况,还会主动帮忙提醒,邻里间的环保氛围特别浓。”御宾府小区负责人也表示:“刚开始确实有居民不理解,我们就把分类成效做成公示栏,让大家直观看到厨余垃圾减量带来的变化,现在主动分类已经成了小区的新风尚。”
东城花园、半山名苑创新“居民分+物业帮”模式,50%居民主动参与分类,物业自购夹子、钳子等工具,对未分好的垃圾二次分拣,200余户、1个投放点的小区也能轻松分出一大桶厨余垃圾。
泊岸君庭巧借“群众力量”,发动小区内捡拾可回收物的居民协助厨余垃圾破袋投放、回收可回收物,400户居民、2个投放点实现每日分出一桶多厨余垃圾,既减量又提效。该小区负责人笑着说:“我们发现小区里几位常捡废品的居民对可回收物很了解,就邀请他们加入‘分类互助队’,不仅解决了部分破袋难题,还提高了可回收物的回收效率,实现了双赢。”
雅居乐雍华庭、万科锦尚蓬莱则彰显企业担当,主动向集团申请专项补贴,同时自筹经费保障保洁人员分类工作,严格落实桶边引导,分别达成每日分出三桶、两桶厨余垃圾的好成绩。
这些小区以“责任明晰、多方协力”的思路,不仅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更为全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激励加码
好做法有“甜头”
为激发更多单位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花都区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近期,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已为东城花园、牡丹花园、骏威广场等10个超量完成家庭厨余分类目标的小区送上物资奖励;对于基本达线的单位,激励物资也已下发至各镇街统筹发放。
![]()
更值得关注的是,花都区向全社会发出“邀请”:无论小区、村社还是企业,只要自认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均可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将上门核查,一经确认即给予相应激励,让“干得好、有奖励”成为常态。
靶向破题
直面问题不回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花都区也清醒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短板”:截至11月,全区仍有部分小区厨余垃圾分类率未达标;部分村(社)和物业存在宣传引导不及时,导致个别居民分类意识薄弱;一些物业、垃圾收运企业未落实分类收运要求,混投混收现象时有出现。
针对这些问题,花都区已明确“硬核”举措: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联合各镇(街)及行业主管部门,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加大奖励力度,对达标单位充分鼓励,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对不配合分类的单位依法取证执法,对完全不开展分类的物业、收运公司实施重罚,以“严监管”倒逼责任落地。
![]()
垃圾分类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居民、物业、村(社)、部门同心同向的“协奏曲”。从居民主动分好一袋垃圾,到物业用心守好一个投放点,再到部门全力搭好一套机制,每一份努力都在为花都的环境改善添砖加瓦。花都城管呼吁全区上下主动学习先进经验,自觉践行分类要求,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共同推动花都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打造更整洁、更优美、更宜居的城市家园。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图文:谢继文 通讯员 王筱琳
编辑:洪敏
复核:谢惠瑜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审核:邓必彦
内容推荐
“花都发布视频号”内容推荐
“花都两会”系列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