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驱车行驶在定边大地上,一幅“黄沙退、绿意涌”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从南部白于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到北部风沙草滩区的片片新绿,再到县城周边围起的绿色屏障,一场历时数年的生态治理攻坚战,让这片广袤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
八月二十日拍摄的定边县白于山区大河畔林场一角(无人机照片)。 记者 叶子 摄
“十四五”时期,定边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02.51万亩,让绿色成为定边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黄土坡上播新绿
11月11日,时值立冬,清晨的白于山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定边县大河畔林场的造林工人便已开始一天的忙碌。他们两人为一组,正在对不久前栽植的油松进行覆膜作业。
坡度超过25度的山梁上,每一株树苗的成活都来之不易——栽植时须提前施用生根粉和保水剂,随后是常态化的浇水、管护,隆冬到来前还要一株株地进行覆膜保墒。只有这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才能让苗木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干旱环境中扎根。
过程如此艰难,为何还要在白于山区造林?
“白于山区是陕北地区的重要水塔,无定河、北洛河等河流都是从此发源。极度脆弱的生态,极度贫瘠的土壤,干旱少雨的气候,要求我们必须用最精细的方式对待每一株树苗。”定边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韩利涛说。
为更好地守护白于山这座“高原水塔”,近年来,定边县打响了一场科技赋能的“治山”之战,并在重重挑战中探索出一套科学的生态治理模式:在整地方式上因地施策,采用反坡梯田、水平阶、大鱼鳞坑等形式种树;在树种选择上坚持“适地适树”,大量选用油松、柠条等乡土树种;在配套设施上建设软体水窖、光伏提水设施等,全面提升苗木成活率。
“截至目前,定边县已完成白于山区综合治理24万亩,预计到2030年,可全面完成黄河‘几字湾’攻坚战既定治理任务。”韩利涛说。
万亩沙海漾碧波
在定边县北部的风沙草滩区,另一场生态攻坚战正在进行。沙柳、柠条等植物在毛乌素沙地上顽强生长,搭设的障蔽、围栏已将流沙牢牢锁定。
“定边县的流动沙地治理面积占全市的四成以上,是榆林治沙的重中之重。”据定边县林草工作站站长王立斌介绍,通过近年的不懈努力,该县1.96万亩流动沙地已全部得到治理。
其间,定边县创新采用“固阻结合、乔灌草并举”的治理模式,以整齐划一的草方格沙障构成治沙的第一道防线,有效降低风速、固定流沙。障格之内,樟子松、紫穗槐等耐旱树种与沙打旺、绵蓬等草类形成共生体系,构建起带、片、网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治沙造林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前挡后拉、四面围攻’的策略,就是在沙丘的不同部位采取差异化措施——前沿栽植高大乔木阻挡风沙,中部种植灌木固定流沙,底部播种草籽覆盖地表,同时实施全面围封禁牧措施,为植被自然恢复创造了条件。”王立斌说。
今年以来,定边县在巩固流动沙地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还通过灌木平茬复壮对3600亩半固定沙地植被进行系统抚育更新。如今,新栽苗木在草方格的保护下长势良好,混播草类生机盎然,沙区植被盖度显著提高,为后续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之间绘新景
从北部风沙草滩区返回定边县城的途中,一条长达54公里的环城防护林带赫然映入眼帘。高大的新疆杨、樟子松挺立如屏,林下灌木丛生,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植被体系。外围新栽植的樟子松、丝棉木整齐排列,构筑起了“一县一山头”示范项目的新阵地。
“新林区不仅是环城防护林带的空间延伸,还是生态屏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定边县正在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带两园三屏障’生态格局。”定边县林业局副局长王一为说。
近年来,定边县稳步推进的生态治理系统工程已成效尽显:环城防护林带如绿色项链守护着县城;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内,昔日的沙丘已变身生态绿洲;定边植物园中沙旱生植物茁壮生长,成为集科研、科普、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区;三大屏障则是各司其职——机场屏障扮靓县城门户,城北屏障构筑“城市绿肺”,城西屏障严防风沙侵袭。与此同时,定边县还先后完成了29个行政村的村庄绿化,建成生态廊道205.66公里。
另据了解,“十五五”时期,定边县将继续实施营造林、植物园三期等10个重点项目,让绿色在这片黄土地上持续延展,让更多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记者 叶子 刘香 通讯员 屈艺珍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叶蕊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