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接近尾声,生物科技领域今年再次上演了一幕残酷的行业洗牌。
这一年,生物技术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尤其是在上半年。在特朗普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内,诸多危机接踵而至,包括联邦政府大规模的裁员、普遍终止研究资助、持续的政府停摆、药品关税,以及引发多家大型制药公司与白宫达成协议的药品定价改革阴影。
冰冷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一行业的残酷现实:截至11月中旬,今年至少有25家国内外生物技术公司关停或进入清算程序,高于去年的的22家,延续了这场关停潮。
据公开资料,药研网团队整理了2025年关停或进入清算程序的国内外生物技术企业如下:
国内外Biotech“阵亡”名单速览
(据药研网团队不完全统计)
![]()
从上文统计关停的Biotech来看,这些公司大多集中在肿瘤免疫、细胞疗法、RNA/基因编辑等高创新、高风险领域,在这些领域,资金链断裂往往是“致命一击”。
肿瘤免疫是投资与研发的热门赛道,但其研发周期长、临床失败率高、资金需求庞大,因此,在融资寒冬期成为了最先被波及的领域;细胞疗法(如工程化 Treg、CAR-T/ADC 技术)也出现集体收缩趋势。该工程技术复杂、生产成本大、商业化尚未成熟。RNA、tRNA、CRISPR 等基因编辑前沿技术也在关停名单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些前沿技术的未来尚未可知,往往受限于临床验证周期、监管不确定性和临床转化难度等因素下,一旦融资不顺或临床节点失利,这些公司便难以为继。
整体来看,2025 年倒下的 Biotech 企业,其所在的高创新、高风险领域,其研发的烧钱速度极快,任何一个关键临床失败节点都可能成为压垮Biotech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内Biotech关停背后
将视角拉回国内,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在2025年也经历了密集的“退潮期”,但其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多重因素,并非单纯临床失败。
其中,上海金中诺美生物医药、斯微生物因其产品商业化进程缓慢,无法获得后续融资,导致无力偿债或运营停滞。
但部分企业是源于主动性的战略性收缩与资本压力,如泽璟制药因全球战略调整而主动注销海外研发实体;曾因一笔天价交易名噪一时的同润生物在核心项目尚未失败的情况下,因融资难度骤增、剩余业务无法支撑持续发展被迫终止研发突发!一家药明系公司出售核心资产后宣布解散;此外,派格生物解散迈迹生物的公告称,此次解散旨在剥离非核心资产,精简运营结构,将更多资源集中投入代谢疾病及减重治疗的核心产品管线。派格生物:正式解散旗下GLP-2研发子公司
相比欧美动辄因关键临床失败“闪崩”的 Biotech,中国更多呈现“主动收缩式倒闭”。
Biotech破产启示录
当下Biotech行业的生存现实:活下去比跑得快更重要。
那些濒临运营困境的药企,正通过开源、节流等各种方式挣扎自救,在开源方面加速 IPO 进程,递表港交所借港股活水解资金之渴,或是寻找大型MNC进行BD合作,将管线转化为资金与资源,解现金流“燃眉”之急,节流更普遍的是裁员、砍管线、剥离非核心资产等“断臂”行为。
当资本不再为“故事”买单,真正被验证的技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稳健的现金管理能力,才能成为下一轮 Biotech 的生命线。
参考资料
1.https://www.fiercebiotech.com/special-reports/2025-biotech-graveyard
2.港交所、各公司官网公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