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神龙汽车宣布吕海涛任神龙汽车总经理,同时保留集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职务,保留东风与Stellantis集团日常沟通的窗口职责。
![]()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神龙汽车的转型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它能够成功实现电动化转型和本土化创新,将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合资品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如今,在不少城市的街头巷尾,偶尔还能看到那抹熟悉的“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的身影。对于不少70后、80后而言,神龙汽车旗下的富康等车型曾是他们对家用轿车的最初认知——它不仅与桑塔纳、捷达并称为“老三样”,更是那个时代品质与格调的象征。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刘越至今仍驾驶着2012年购买的雪铁龙世嘉,“这车底盘扎实,操控精准,十多年来从未出过大问题”。然而,当中国汽车市场在电动化浪潮中急速转向,神龙汽车这家最早进入中国的合资车企之一,却似乎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
10月28日,神龙汽车召开干部宣布会,宣布公司领导层调整——吕海涛任神龙汽车总经理,同时保留集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职务,保留东风与Stellantis集团日常沟通的窗口职责;宋汉明不再担任神龙汽车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另有任用;程军任神龙汽车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师建兴任神龙汽车党委副书记;叶永青任神龙汽车总经理助理。
在不少人士看来,吕海涛这位在东风体系内成长、拥有丰富国际业务经验的“老将”的回归,或将成为神龙汽车在新能源转型关键期寻求突破的“起手式”。
从“老三样”到市场边缘
神龙汽车的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汽车产业变迁的缩影。1992年,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现Stellantis集团)携手成立神龙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公司引入雪铁龙ZX车型,国产后命名为“富康”。这款两厢轿车以其出色的底盘调校和操控性能,迅速赢得市场认可。
进入21世纪后,神龙汽车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02年,东风汽车与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扩大合作,引入标致品牌,形成“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双品牌运营格局。鼎盛时期,神龙汽车在2015年实现年产销71万辆的好成绩,标致408、雪铁龙世嘉等车型都是各自细分市场的热门选择。法系车独特的底盘技术与设计美学,为其赢得了“底盘大师”的美誉和一批忠实消费者。
然而,自2016年起,神龙汽车开始在市场上显露疲态。数据显示,其销量从2015年的71万辆高点,下滑至2020年的5.03万辆,2023年虽有所回升至8.02万辆,但距离当年的成绩单依然相距甚远。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神龙汽车却未能跟上市场变革的步伐。
“神龙汽车的困境源于多重因素。首先是新能源转型缓慢,在竞争对手纷纷推出纯电、混动车型时,神龙居然直到2023年才推出首款纯电动车e-2008,且市场表现平平。”谈及这一话题时,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志超分析称,“神龙汽车的产品更新周期长,与中国市场‘卷配置、卷迭代’的节奏明显脱节。此外,经销商网络持续收缩,渠道能力削弱;品牌声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微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神龙汽车的发展。”
神龙汽车面临的挑战,折射出众多传统合资车企在产业变革期的共同困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神龙汽车的布局明显滞后。截至2023年年底,神龙在售新能源车型仅有e-2008和天逸PHEV等少数几款,且销量贡献有限。相比之下,同期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即便是大众、丰田等跨国车企,也早已推出多款专属电动平台车型。
产品本土化创新不足是另一个突出问题。长期以来,神龙汽车的产品规划更多遵循法方全球战略,对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响应不够及时。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上,也未能跟上中国品牌的创新步伐。一位不愿具名的前神龙汽车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我们的研发体系仍偏重传统硬件,对软件和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品牌影响力的下滑同样不容忽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传统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认知被快速稀释。年轻消费群体对法系车的设计美学和技术特色认知有限,神龙汽车又未能通过有效的营销传播建立新的品牌形象。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神龙汽车主力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上占比超过60%,年轻用户获取能力明显不足。
中法双方的博弈与救赎
面对困局,神龙汽车的中外股东方一直在寻求破解之道。2023年,东风汽车集团与Stellantis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重振神龙汽车注入新的活力。双方宣布,神龙汽车将全面融入Stellantis集团的全球管理体系,同时保持现有的战略合作模式。这一安排既保留了合资公司的特色,又为其注入了全球化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神龙汽车的整车制造能力将向其他品牌开放。今年年初,神龙汽车与东风集团达成制造合作协议,利用其武汉工厂为东风生产出口车。这一举措既提升了产能利用率,也为神龙汽车注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数据显示,神龙汽车武汉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不足30%提升至目前的50%左右。
在渠道建设方面,神龙汽车启动了“旗津计划”和“双网融合”战略,推动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两大品牌在渠道端的协同,降低经销商运营成本,提升网络健康度,同时,积极探索新能源城市展厅等新型渠道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据了解,神龙汽车计划在全国重点城市建设50家新能源体验中心。
产品层面,神龙汽车计划在未来3年内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包括首款基于Stellantis集团最新STLA MED纯电平台的智能电动车型。中法双方股东承诺,将共同确保神龙汽车具备可持续的整车出口和工业化能力。此外,神龙汽车还将依托Stellantis集团的全球化布局,大力发展整车和KD件出口业务,目前已有车型出口至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与此同时,在供应链优化方面,神龙汽车正积极推进本土化采购,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供应链韧性。公司计划将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采购比例提升至80%以上,并建立更加灵活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老将”回归拥抱新机遇与新挑战
记者了解到,此次出任神龙汽车董事长的吕海涛,可谓“老神龙人”。吕海涛曾在神龙汽车任职多年,历任战略规划部副部长、采购部部长兼采购委员会中方会长等职,对神龙汽车有深入了解。在此期间,他主导推动了多项重要改革,包括供应链体系优化和成本控制等。此后,吕海涛在东风汽车集团国际事业部和战略规划部担任要职,具备丰富的国际化视野和战略规划经验。
在刘志超看来,吕海涛的回归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吕海涛熟悉神龙汽车的历史与现状,能够快速进入角色,避免新任领导通常需要的适应期。其次,吕海涛在东风集团总部的工作经历,有助于协调集团资源支持神龙发展。
“更重要的是,吕海涛的国际业务背景,对推动神龙汽车的出口业务至关重要。”他分析称,在东风汽车集团国际事业部任职期间,吕海涛曾主导多个海外市场拓展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
然而,摆在吕海涛面前的挑战依然严峻。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加快推进新能源转型。按照规划,神龙汽车需要在短期内推出至少3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并建立相应的销售和服务体系。这不仅需要产品研发的快速推进,更需要整个体系的协同转型。
如何在保持法系车特色的同时,加快产品本土化创新,是另一个重要课题。刘志超建议,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功能的需求日益提升,神龙汽车需要在保留法系车底盘调校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快速补齐在软件和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此外,如何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找到神龙汽车的差异化竞争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是亟待解答的课题。
“神龙汽车的复兴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存续,更对中国汽车产业具有借鉴意义。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传统合资车企如何转型求生?中外股东如何创新合作模式?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神龙汽车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刘志超补充说。
记者了解到,在中法股东双方的支持下,神龙汽车将通过“三步走”策略实现复兴:短期聚焦生存,通过代工业务和出口保障现金流;中期推动转型,加快新能源产品投放和渠道创新;长期谋求发展,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在产品规划方面,神龙汽车将依托Stellantis集团的全球化平台,加快新能源车型的导入。据了解,基于STLA MED平台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近期投产,该平台支持400V/800V多电压架构,续航里程可达700公里。同时,神龙汽车也在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技术的本土化研发,计划在未来车型上搭载更适合中国用户的车机系统。
在业务模式上,神龙汽车正在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除了传统的整车制造和销售外,公司还将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售后服务、二手车等后市场业务,提升整体盈利能力。此外,借助Stellantis集团的全球化网络,神龙汽车的出口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已有多个海外市场项目在推进中。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神龙汽车的转型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之一,标致雪铁龙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如果能够成功实现电动化转型和本土化创新,将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合资品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随着吕海涛的上任,神龙汽车开启了新的篇章。这家曾经辉煌的合资车企能否在变革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不仅需要管理层的智慧,更需要整个体系的协同发力。
“在中国汽车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市场期待看到一个更加灵活、更具特色的神龙汽车重新归来。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神龙汽车的转型之路,也将成为观察中外合资车企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窗口。”刘志超总结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