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则航行警告在互联网上悄然发酵,却瞬间引爆整个东北亚的地缘神经。
![]()
中国海事部门宣布:黄海中部海域,连续三天、每日24小时实弹射击,禁止驶入。这个"连续三天、24小时不间断"的表述,让所有关注东亚局势的人心头一紧。要知道,这种规模和强度的演习,在近年黄海海域极为罕见。
黄海,这片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半封闭海域,从来不是普通的水域。它北接渤海,西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东连朝鲜半岛,南抵东海,是东北亚各国海上贸易的咽喉要道,更是地缘战略博弈的核心舞台。军事专家们常说一句话:"谁控制了黄海,谁就掌握了东北亚大陆的话语权。"
![]()
而此次演习的时机,更是耐人寻味。就在几天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这番露骨挑衅言论,立即引发中方强烈反应。
罕见规模背后的战术信号
连续三天、72小时不间断的实弹射击,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问题。
据军事观察人士分析,此次演习中,解放军舰艇、战机协同作战,发射了多种型号的导弹、鱼雷等武器。演习海域位于黄海中部,北纬33度55分至34度08分之间,正好卡在连接渤海与东海的战略通道上。更关键的是,这片海域距离日本并不遥远,完全在现代武器的有效打击范围内。
日本防卫省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美国卫星图像早已发现,中方模拟打击目标包括横须贺港口的美军指挥舰、驱逐舰,以及八户燃料库——这个为驻日美军和日本自卫队提供能源支持的关键设施。就连部署在琉球群岛的美国F-22隐身战斗机,也在模拟打击范围之内。
![]()
换句话说,解放军此次演习传递的信号再清晰不过:台海之战没有前方后方,日本全境都在打击范围内。
军事专家指出,此次演习不仅检验了解放军在复杂海况下的作战能力,更是一次针对性极强的战术预演。从演习科目来看,包括了联合反潜、海空协同、远程精确打击等多个高难度项目,实战意味浓厚。
从战术到战略的深层意图
但演习的意义,远不止军事层面这么简单。
时机的选择暴露了战略意图。11月7日,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表涉台错误言论;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11月14日,中方发布赴日旅游和留学预警;11月17日,黄海演习正式开始。这个时间链条,紧密得让人无法忽视其中的因果关系。
而就在解放军黄海演习的同时,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出了一条充满挑衅意味的信息,声称日美联合训练"确认了不允许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坚定决心"。一边是中国在黄海的实弹射击,一边是日美联合军演的高调表态,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在同一片海域上空激烈碰撞。
![]()
关键在于,中国为何选择黄海而非台海?
这个问题的答案,揭示了中方的战略考量。台海演习已经成为常态,国际社会早已见怪不怪。而黄海演习,直接把信号送到了日本家门口。这不是针对台湾问题本身,而是在回应日本妄图介入台海事务的危险企图。
说白了,这是在告诉东京:你想在台海问题上横插一手?那就得做好本土成为战场的准备。
外交部连发六张日英双语海报的措辞之严厉,在中日外交史上也属罕见。"日本是否要重蹈军国主义覆辙?""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玩火者必自取灭亡!"——这些措辞,每一句都比炮弹更有分量。
![]()
历史记忆与现实警示
黄海这片海域,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公元663年,唐朝与新罗联军在白江村海战中大败日本水军,粉碎了日本染指朝鲜半岛的野心。1598年,明朝水军与朝鲜联军在露梁海战中再次击败丰臣秀吉的军队。那时的黄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强盛。
但近代以来,这片海域却成了民族屈辱的见证地。1894年9月17日,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惨烈对决。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向敌阵,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这场海战的失利,直接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岛及澎湖列岛被迫割让,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
此后的百年间,中国从海上遭受了84次入侵,仅黄海地区就多达26次。
2025年11月,解放军在黄海的实弹演习,与130年前的那场惨败形成了强烈对比。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模样。福建舰航母刚刚完成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现代化的驱逐舰、护卫舰组成强大编队,先进的导弹武器系统随时待命。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那段屈辱记忆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黄海演习传递的信号很明确——今日之中国,有能力、有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日本的真实反应
高调表态的背后,是日本政府真实的焦虑。
11月17日,就在黄海演习开始的当天,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紧急启程访华。日本共同社报道称,金井正彰此行的目的是"说明高市早苗的涉台发言并未改变日方一贯立场",希望"避免影响人员交流"。
这种一边挑衅、一边又急着"灭火"的矛盾做法,恰恰暴露了日本的底气不足。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学家木内登英测算,中方发布的旅游预警可能使日本损失2.2万亿日元,导致GDP下降0.36%——这还只是旅游业一个领域。
日本政府内部的一名官员透露了真实担忧:"我们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如果事态继续恶化,可能会升级为经济反制。"
日本《产经新闻》在高市发表错误言论后曾放出狠话,称若中国航母"福建号"阻止美军介入台海,日本防卫省可能与美军合作对其采取"击沉等行动"。这种纸上谈兵的豪言壮语,在黄海演习的炮声面前显得格外可笑。
真正让日本政府头疼的,是国内的分裂局面。前首相石破茂公开质疑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称"历届政府从未作过如此限定""无助于提升威慑力"。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更是直言:"日本应该尊重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这一事实,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日本不应干涉。"
11月14日,来自日本冲绳各地的反基地反战团体在东京举行研讨会,230多人向政府表达了对西南诸岛安全环境的强烈不满。日本社会民主党党首福岛瑞穗直接批评:"高市早苗将'台湾有事'视为'存亡危机事态'完全不合逻辑。日本社会无论如何都必须阻止战争。"
冲绳县宜野湾市民团体代表楚南有香子的担忧更为具体:"日本自卫队的军事设施与民用设施在小型岛屿上往往紧密相邻,一旦发生冲突,普通民众势必被波及。"
这些来自日本国内的声音,比任何外部批评都更有杀伤力。它们揭示了一个事实:高市早苗的69%支持率,建立在历史教育缺失和媒体片面报道的基础上,而非真正的民意共识。
美国的幕后角色
黄海演习引发的波澜,绕不开躲在日本背后的美国。
就在解放军报发文指出"日本全国都可能沦为战场"之际,美军出动B-52轰炸机为日本"打气"。美国印太司令部高调宣称,此举是为了"展示美国能在中国所有近海投射力量"。
华盛顿的算盘其实很清楚:把日本推到对抗中国的最前线,自己躲在后面坐收渔利。美日军事联盟看似强大,实则各怀鬼胎。美国想利用日本牵制中国,日本则希望借美国的军事力量实现"国家正常化",摆脱战后体制束缚。
问题在于,这种危险游戏的代价,最终要由普通日本民众来承担。一旦台海爆发冲突,日本本土的美军基地、自卫队设施必然成为打击目标。到那时,华盛顿会为东京出头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红线已划,和平需要实力守护
黄海演习结束后,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转向了金井正彰的访华磋商。但中日关系的走向,终究不取决于一次外交斡旋,而取决于日方是否真正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项昊宇的评价很中肯:"高市早苗这番错误言论,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台湾问题上性质最为恶劣的严重挑衅行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日本首相公然发表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论,不仅是对中国的挑衅,更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的表态具有风向标意义:"联合国对台湾问题的官方立场基于联大第2758号决议,每个联合国会员国都应该支持并尊重《联合国宪章》。"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日本:不要站在国际社会的对立面。
黄海的实弹射击终会结束,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永远不会动摇。这次演习划下的红线清晰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胆敢干涉,必将付出代价。
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130年前,北洋水师在黄海的惨败,是因为国家贫弱、军备废弛。今天,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坚实的经济基础、团结一心的人民。黄海不会重演甲午悲剧,东北亚也不会重回战火纷飞的年代。
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而是靠实力守护的。黄海演习的炮声,既是对挑衅者的警告,也是对和平的捍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