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一秒入冬,然而四位数的羽绒服价格却让人望而却步,羽绒服涨价背后的原因其实是鸭绒涨价,现在一吨鸭绒已经从过去的17万涨到了现在的58万,天气越冷,鸭绒市场越火热,一绒难求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从供给端来看,鸭绒紧缺的主要原因是肉鸭出栏量少,这主要是因为养殖补贴下降以及养殖户盈利不佳,说白了就是养鸭子赚不到钱,所以没人养了。
另外今年夏天的极端天气也导致鸭毛产量变低,另外鸭绒主产区——山东在今年11月发生了圆环病毒导致鸭子数量大幅减少。
最后就是今年整体的鸭绒库存都处于低位, 这是因为23年年末,地缘政治导致鸭绒供应链减少、国内促消费政策升级、原材料阶段上涨,使得不少厂商都开始囤鸭绒,结果24年的冬天是个暖冬,这就导致羽绒服卖不出去,吃一堑,长一智,25年就没有多少厂商有鸭绒储备了。
而需求端来看,今年的降温速度属于幅度大、面积广、速度快,这就使得羽绒服的需求提升,同时叠加双十一购物节效应,需求进一步扩展,而鸭绒的高替鹅绒也因为天气原因减产,比如天气炎热导致禽类减少生长保暖的绒毛。
另外从市场来看,尽管头部企业提前锁货,但在高价位仍然在续采鸭绒,另一方面销售端认为鸭绒还能持续上涨,因此持货惜售,因此导致了市场上鸭绒的短期短缺。
![]()
那么,未来鸭绒还能涨吗?
短期来看,鸭绒继续涨需要两个条件共振:首先就是寒潮持续,根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测尽管本轮寒潮已基本结束,但是2025年冬季(12月-2026年2月)将还会有4-5次全国性寒潮;其次是供应恢复滞后,鸭子出栏一般需要37-48天,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而续涨也同样有一定风险:首先就是当前的鸭绒价格已经到了历史高位,很有可能会因为高成本的传导导致商家放弃鸭绒,转而寻求其他材料。
当前已经出现了一种高性能化纤仿羽绒,原材料是rPET,也就是可回收的塑料瓶,在保暖性能上,大致相当于80%的鸭绒,在使用寿命上大概是鸭绒的一半,但是在防水性、速干性、吸湿速干性、抗静电性、低敏性五大性能上都优于鸭绒,而且价格非常低,2025年的价格在3-6万元/吨,相比快速上涨的鸭绒,高性能化纤仿羽绒或许更具有性价比,目前部分中端品牌已经采用了这类材料制作羽绒服。
因此短期来看,鸭绒价格很可能会产生温和震荡,急速上涨或者急速下跌都概率比较小。
而长期来看鸭绒的价格趋势,则可以通过上中游进行前端观察,首先就是2026年春季的苗价走势以及头部苗企华英农业、益客食品的出苗计划以及实际销售量,如果苗价有上涨且稳定在盈利区间或者出苗计划数量有上升,说明养殖户对鸭子未来有盈利预期,饲养得多,那么在出栏时,就可能会有更多鸭绒。
另外还可以看鸭饲料和疫苗需求是否有上升,如果上升也能够从侧面反应养殖鸭子的人变多了,未来鸭绒就有可能提升供应量。
最后还要看当地是否对禽类养殖有补贴或者相关政策,比如养殖保险补贴、环保审批放宽松、或者种禽引进补贴等,都会提升禽类养殖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鸭绒供给。 中游主要是屠宰厂,比如可以观察山东临沂、菏泽等鸭子养殖主要地区的大型屠宰场的鸭子屠宰量,如果连续环比上升,很有可能就是养殖进入了产出阶段,鸭绒供应短期内就会有提升,价格也很有可能会下降。
可以通过三方数据看看肉鸭产业链周度报告,主要也是看以上几个方面的数据,在前置数据中找到鸭绒上涨或者下跌的规律。 最后就是极端天气和疫病的影响,如果2026年春季比较冷,那么鸭苗、鹅苗很有可能会被冻死,另外禽流感和圆环病毒的爆发也会导致禽类大量减产,进而影响鸭绒价格。
目前来看,鸭绒的短缺主要影响的是中端羽绒服,高端羽绒服主要用的是白鸭绒、白鹅绒,具有品牌效应,且大概率不会使用仿羽绒,但一般高端羽绒厂家具备更优秀的规模化集采能力,但中端羽绒服已经有所分化,部分品牌使用的是鸭绒,而部分品牌也开始转向仿羽绒,如果鸭绒价格持续上涨,可能更多中端品牌会转向仿羽绒。
说到底,羽绒服的核心是 “温暖” 而非 “昂贵”。这场价格波动既是对产业链供需调节能力的考验,也催生了环保仿羽绒等新赛道的崛起。无论鸭绒价格如何震荡,市场总能通过技术创新和供需平衡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而我们只需根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就能安稳度过这个 “温暖不溢价” 的冬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