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战苏德战争,刚开始德军打得是顺风顺水,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芬兰和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其充当打手,特别是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甚至成为德军装甲闪击苏联的最重要能源供应基地。
可是,让人意外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芬兰和罗马尼亚两个国家就开始出现了反水迹象,特别是1944年苏军展开巴格拉季昂大反攻行动以后,罗马尼亚于8月23日发动宫廷政变,罗军随即调转枪口与苏军并肩作战,而芬兰也于9月19日与苏联签订了《莫斯科停战协定》,虽然承诺保持中立,但仍按苏军要求发动了拉普兰战役,将境内的所有德军驱逐出境。
那么,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两支重要作战力量,为什么在德军最需要支援的情况下战场倒戈呢?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的境遇基本差不多,战争开始寄希望于德军东进,战争后期见德军无法获胜,又不得不为了自保而重新站队,可以说,他们这么做,战争开始是带着赌博心理加入轴心国,战争后期又是带着及时止损的心态中途退出,这么做既输了面子也输了人品。
首先,二战爆发前,两个国家与苏联多多少少都有恩怨未了,一个想收复失地,一个想另找靠山。
拿芬兰来讲,本意加入轴心国也是出于无奈,毕竟领土跟苏联接壤唇齿相依,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况苏芬的边境争端一直不断,经常是锅碗相碰。尤其是1939年的苏芬冬季战争,让芬兰损失了一些领土资源,这些历史积怨,迫使芬兰想跟德国合作,从而拿回丢掉的失地。
但是,希特勒并不会轻易就帮芬兰拿回失地的,巴巴罗萨计划展开后,芬兰军队的任务就是配属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先是占领列宁格勒,然后从北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不过,芬军还是留了心眼,当苏军北线集团收缩战线以后,芬军也收复了冬季战争丢掉的领土,他们就开始跟德军讨价还价了,因此,莫斯科战役打响时,芬军并没有过多的参与进来。
而同是轴心国的重要仆从国,罗马尼亚却有另外一个目的,历史上看,苏联跟罗马尼亚也有一些领土纠纷,其中还与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有关,但其核心原因还是罗马尼亚的安东内斯库政权,梦想成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样,也想建立一个大罗马尼亚,还想借德军闪击苏联之机,拿回被苏联、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夺走的三分之一失地。
可以说,罗马尼亚除了给德军提供至关重要的石油资源外,安东内斯库还亲自指挥罗军参与闪击苏联的作战,并要求罗军自成一体,甚至在德军南线进攻时,他充当头阵。
从这个层面讲,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借德军东进之手达到自己收复失地的目的,同时也有趁人之危的打算。
其次,芬兰参与进攻苏联是继续战争,退出轴心国是避免亡国。
从历史上看,芬兰把参与进攻苏联,视为1939年冬季战争的下半场,在他们眼里,那场冬季作战,虽然苏联打赢了,但给德国人的错觉却是芬兰才是胜利者,因为凭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芬兰是小米加步枪,打的是游击战,而苏军却有装甲坦克和坚船利炮,苏军打赢也是惨胜,因为这场战役苏军的装甲坦克遭到了重大的损失。
一方面,希特勒从芬军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看到了德军的希望,主动邀请芬军南下,正中芬军下怀。另一方面,芬兰认为借德军力量收复失地,是冬季战争的继续,出师有名。
但让芬兰没想到的是,虽然芬军一直关注德军的进展,却始终对苏军怀有敬畏之心,担心苏军会有翻盘的机会,肯定会秋后算账。
实际上,芬兰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毕竟芬兰是夹在两个军事强国中间,这种夹缝中的生存是很难的。果不其然,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在东线转入战略防御。芬兰精英层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德国最终可能会输掉战争。
1944年6月,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了毁灭性的攻势,迅速突破了芬兰的防线。芬军损失惨重,收复的失地重新还给了苏联,国家还面临被全面占领的威胁。此时德国自身难保,和谈成为芬兰政府唯一的希望。
1944年9月19日,苏芬签订了莫斯科停战协定,芬兰不仅接受了苏联的苛刻条件,恢复1940年《莫斯科条约》的边界,还要承认冬季战争的结果。同时,还要割让佩察莫地区,租借波卡拉半岛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作为附加条件,芬兰还要向苏联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将德军全部驱逐出境。最终,芬兰参与苏德战争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保全了芬兰没有亡国,一个是拿领土换平安,苏联没有追究芬军的责任,反而使其列入到战胜国之列。
第三,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战场倒戈是及时止损。
从战后总结的角度看,罗马尼亚参与轴心国,是打掉牙齿肚里咽,因为在众多轴心国里,只有它投入最大伤亡也最多,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一方面,安东内斯库是铁了心要追随希特勒。苏德战争打响后,安东内斯库只提了一个条件,就是罗军不需要德军策应,他自己就能打赢苏军,所以在进攻克里木半岛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罗马尼亚第3和第4两个集团军,是冲在最前面的进攻部队,克里木战役获胜以后,希特勒甚至单独给予罗军一个顿河战斗群的番号,让他们配合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
但是,苏军统帅部及时掌握了德军的进攻部署,在1942年11月19日发起的“天王星”作战行动中,朱可夫首先将矛头指向了围歼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仆从国军队,当曼施坦因受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前来救援时,他甚至先要会见安东内斯库,然后才能确保顿河战斗群组建成功。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罗马尼亚军彻底被打醒。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打掉的不仅仅是德军一个第6集团军,而且还打掉了罗马尼亚军队的士气,那么,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就让罗军彻底丧失了继续跟随希特勒的信心,因为,这场战役不仅让苏军兵临布加勒斯特城下,还让德军赖以生存的普罗耶什蒂油田等战略资源完全落于苏军手中。
可以说,这两场战役下来,除了油田等资源对德军还有吸引力外,罗马尼亚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毕竟1944年下半年,德军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来解决仆从国的困境了。
在这种情况下,1944年的8月23日,这个日子恰好是罗军于三年前配合德军向基辅发动进攻的日子,罗马尼亚年轻的国王米哈伊一世联合各党派,发动了宫廷政变,逮捕了安东内斯库及其亲信。随后,他宣布退出轴心国,接受盟国的停战条件,并命令军队调转枪口对德军作战。
此后,超过50万罗马尼亚军队与苏军并肩作战,一路西进,参加了解放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役。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芬兰和罗马尼亚本来想在苏德战争中找点便宜,结果领土却越打越少,最终不得不听从苏联的安排,当德国指望不上时,他们又只有调转枪口一条路可走。一方面,想在苏联和西方盟国面前争取一个更好的战后地位,或者说争取生存的机会,另一方面,及时止损和重新站队,是他们无路可走的唯一选择,战场倒戈只是他们向盟国和苏军所写的投名状罢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谢谢你的点赞收藏和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