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弟球 编辑|弟球前言
南斯拉夫解体时的硝烟,苏丹分裂时的冲突,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两个国家说分就分了,没打过一枪,没流过一滴血,甚至连吵架都算不上。
更神奇的是,分手之后这两个国家不仅没有结仇,反而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
七十多年同床异梦
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彻底崩溃,欧洲地图重新洗牌。在这场大变局中,两个文化相近的民族——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决定抱团取暖,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
当时看起来这是个不错的决定,毕竟捷克人有680万,斯洛伐克人有190万,加起来也算是个不小的力量。
捷克地区工业发达,有着完善的制造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斯洛伐克呢?主要还是靠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很多。
这种差距在建国初期就非常明显了,就像是一个富裕的城市青年和一个朴实的农村小伙子组成家庭一样,虽然感情不错,但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确实有不小的差异。
![]()
二战之后,共产主义政权上台,开始大搞工业化建设。这个时候斯洛伐克总算是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人均GDP从原来只有捷克60%的水平,一路飙升到了90%。听起来好像挺不错的,两个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了。
真实情况却比数字复杂得多。斯洛伐克虽然GDP上去了,但产业结构有很大问题——效率低,污染重,竞争力不强。就好比是一个人看起来长胖了,其实都是虚胖,身体素质并没有真正提高。
![]()
联邦制的美好与现实
1969年,为了平衡两个民族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实行了联邦制。从制度设计上看,这个方案相当公平:两国议会各设75个席位,完全对等。
斯洛伐克人总算可以说自己在政治上和捷克人平起平坐了。
虽然名义上两个共和国地位相等,但实际的行政权力中心还是在布拉格。重要的政府机构、决策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基本都设在捷克首都。
![]()
斯洛伐克人感觉自己还是在给别人打工,真正的话语权并不多。这种感觉就像是公司说要给你升职加薪,结果给了你一个响亮的头衔,但具体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还是在别人手里。
捷克地区历史上就有比较好的市场经济基础,对于改革开放这种事情适应得比较快。
斯洛伐克呢,长期依赖重工业和国家投资,对于突然要搞市场竞争这套玩法,心里其实是没底的。这就像是一对夫妻,一个想出去闯荡世界,一个想在家稳稳当当过日子,矛盾自然就来了。
![]()
改革步调不一致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共产党政权结束了,整个国家要向多党制和市场经济转型。
![]()
这原本应该是个好事情,两个民族可以在新的制度框架下重新找到合作的模式。结果恰恰相反,转型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让两个地区的分歧变得更加尖锐。
转型期最大的问题就是改革的速度和方向。捷克人觉得应该快刀斩乱麻,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系,让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该倒闭的倒闭,该私有化的私有化。
斯洛伐克人却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主张应该循序渐进,给传统产业更多的过渡时间。
![]()
这种分歧不只是经济政策层面的,更深层次的是两个民族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捷克人更倾向于融入西方,快速与欧洲一体化接轨。
斯洛伐克人虽然也不反对这个大方向,但他们更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融入过程中不要丢失自己的身份认同。步调不一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
政治分歧导致最终分手
到1992年,矛盾终于爆发了。这一年有两个关键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捷克的克劳斯和斯洛伐克的梅恰尔。
![]()
这两位政治强人的个性和政治主张截然不同,他们之间的博弈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克劳斯是捷克公民民主党的领袖,典型的市场经济支持者。他主张大刀阔斧地推进私有化改革,削弱联邦政府的职能,让各个共和国有更大的自主权。
从某种程度上说,克劳斯其实是倾向于“捷克单飞”的,他认为与其在联邦框架内不断妥协、相互掣肘,不如各自发展各自的。
梅恰尔则是斯洛伐克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想法更复杂一些,一方面要求扩大斯洛伐克的主权,希望在财政、外交、国防等关键领域都有独立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又不想完全脱离捷克,希望能够在某种松散的联邦框架内保持合作。
问题是,梅恰尔的这些要求在克劳斯看来基本上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根本不现实。
两位政治强人越谈越僵,最后索性摊牌了:既然在联邦框架内谈不拢,那就分家算了。
1992年7月,两国议会通过了解体法案。年底,双方签署了《布拉格协定》,正式确定了分离的时间表和具体安排。
![]()
有意思的是,民调显示当时大多数普通民众其实并不支持分离——捷克只有11%的人支持,斯洛伐克也只有17%。但是政治精英已经做出了决定,老百姓的意见显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
和平分离创造奇迹
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这个过程堪称是世界历史上最和平、最文明的国家分离案例,没有任何冲突、诉讼或者流血事件。
![]()
军队和国家财产按照1比2的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整个过程公平透明。分家当晚,两国元首还一起共进了晚餐,相互交换礼物,场面相当和谐。
这哪里像是国家分裂,简直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友好聚餐。
更神奇的是分离之后两国的关系发展。按常理说,刚分手的时候应该是最尴尬的时期,彼此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状态。
捷克和斯洛伐克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分手之后反而变得更亲密了。
2004年,两国同时加入欧盟;2007年,一起加入申根区;2009年,共同使用欧元。这种步调一致的程度,让人怀疑他们当初是不是就是为了分开而分开的。
两国之间的互动也充满了温情。每年1月1日,两国都会举办“和平解体纪念活动”,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捷克总统曾经送给斯洛伐克“分手纪念币”,斯洛伐克则回赠了珍藏的老年份葡萄酒。在维谢格拉德集团中,两国更是并肩作战,共同应对各种欧洲挑战。
![]()
这种分手后还能保持密切关系的例子,在国际关系中确实是非常罕见的。
结语
捷克斯洛伐克的和平分离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国家关系模式——有些分开,确实是为了更好地靠近。两个民族在共同生活了70多年后,最终选择了各自独立发展,却在分开之后找到了更好的合作方式。
国家关系不一定要靠政治捆绑来维持,有时候给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间,反而能够建立更加稳固和健康的关系。
信息来源 1.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研究》,中东欧研究院,1995年 2. 《天鹅绒革命后的制度转型》,欧洲政治研究中心,1994年 3. 《维谢格拉德集团合作机制研究》,国际关系学院,2005年 4. 《中东欧国家欧洲一体化进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 《和平分离的国际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