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比较成功的企业家里,俞敏洪是小编相对比较佩服的一位,也曾多次现场听俞敏洪的演讲,虽然鸡汤很多,大多从自身经历和故事出发,让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大约,这就是当老师的角色优势。自从他开始写公众号,第一时间就关注了,也经常读他写的散文笔记。
总体上感觉,他是一个勤快的人,即便到今天创业成功了,每到一处,都会花很长时间写很长的文章,这在今天成功的企业家里,应该也算是独一份了(除了以写字为生的);他是一个接地气的人,无论是从他的文字,还是直播,能看出他虽然功成名就,但依旧朴实与踏实;他是一个不屈的人,新东方承载了他的前半生,给了他辉煌,但一夜之间,就被架到火炉上,多少人倒下去了,他却另辟蹊径,再次走上山巅,这是值得佩服的……
但互联网在中国的三十年时间里,没有去算过,到底出过多少代网红,只是,再回头看,那些红极一时的角色,终究没人能逃过“塌房”的下场,也许,这就是流量的反噬,也或者是“上帝的天平”,在你开始走红的时候,就注定了,必然会“冷却”,只不过,方式可能会不同。
如同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会死亡。历史上,那些手握权柄(可以掌握别人生死)的人,想尽一切办法要追求“长生不老”,最终都沦为“笑柄”。
比如,有人说,当下最会玩流量的“教父”雷军,最近也有点头疼,似乎也在逐步接近“塌房”,而俞敏洪在新东方32周年的这一天,在遥远的南极,发了一篇“员工信”,没有收到往常一样的“疯传”,却换来了人们的“反感”。
为什么?这一次,没有像往常一样,引来大家的共情和共鸣呢?小编仔细看了一下这篇“公开信”,说实话,如果不是网络的这种舆情,从回顾创业历程,到畅想未来,是绝大多数这种“周年公开信”的常规模式,而且俞敏洪的文采,是比绝大多数人要好的,甚至让人觉得有可能是有“AI润色”的作用。
看了很多人的评论,比如说,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但可以想到的是,大部分这样的言论,并非真的出自新东方员工之手,而是悠悠网民,毕竟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另一个层面,就是网民的“怒意”,也是强大的。而这一次网友们的怒,源自于俞敏洪公开信的两个巨大差异,一是场景的反差,俞敏洪在南极,而广大“接受的对象”(也就是新东方员工)还在加班(或加班路上);二是角色的反差,俞敏洪以一个成功者的角色,而在员工的眼里,他是老板,而在网民的眼里,是因为无数员工的苦苦加班,才造就了老板的“逍遥自在”;三是理解的差异,俞敏洪在南极,住上百万元的酒店,其实他是为了新东方“文旅”产业,而在广大“员工”眼里,他是在逍遥旅游,因为“南极”是绝大多数“打工族”一辈子都不可企及的远方。
为什么以前的“公开信”,没出现过俞敏洪这样的翻车呢?有人说,这是“打工者”的觉醒,以前人们看到老板发的“公开信”,都会认真学习,奉为圭臬,因为他们觉得跟着老板好好干,未来会好的,面包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可今天的这些年轻人,他们认为,该有的总会有,不该有的“谁也给不了”,于是,他们不再寄希望于“老板”,更不会被“鸡汤”所迷惑。
他们更忍受不了的是,强撑着加班赶工的时候,你在跟他说理想,说未来,因为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准时下班,是下班后能一个人在家里自在地躺着,仅此而已。
所以,如此看来,俞敏洪的公开信,是“对牛弹琴”的一次具象化体现而已。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公开网络报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