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公历11月20日,农历是十月初一,寒衣节至。
不少人家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衣,在路口或坟前焚烧,嘴里轻声唤着先祖名字,这也是寒衣节最重要的习俗了,其中藏着中国人对亲人最绵长的牵挂。
![]()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也被归为“鬼节”,核心是给逝去的先祖送御寒衣物,既应了秋冬换季添衣的时令,也满含“事死如事生”的孝心。
之所以称寒衣节为“鬼节”,是因古人认为秋冬之交阴气渐盛,阴间门户渐开,先祖亡灵可返家团聚,此时祭奠能让先祖收到御寒之物,安稳过冬;
且节日以追思亡灵、敬畏阴灵为核心,与清明、中元节合称“三大鬼节”,各有侧重。
清明是暮春时节,万物复苏,侧重踏青扫墓、迎先祖魂归;
中元节在盛夏七月半,暑气重、阴气浓,讲究放河灯、祭亡魂,盼亡灵顺遂;
寒衣节恰逢深秋转冬,寒意渐浓,核心是“送寒衣”,兼顾祭祖与御寒,藏着对季节变化的感知与对先祖的惦念。
![]()
在寒衣节的时候,也有不少习俗和禁忌,总结起来就是老辈人口口相传的“1不早,2不做,吃3样”,那么,这又各是指什么呢?
“1不早”,指寒衣节祭奠不提早,且不早出、不早动火。老话讲“早清明,晚十一”,清明可提前祭祖,寒衣节却要在十月初一当天或之后进行,不可提前;
且凌晨夜气未散、阴寒最重,不宜早起赶路或点火烧纸,待日出后阳气升腾,再焚香祭拜,既显庄重,也能避免寒气侵体,还能留出时间陪家人筹备祭奠,不慌不忙尽孝心。
“2不做”,一是不晚归吵架,二不随意损衣烧杂物。
深秋夜晚阴气加重,戌时前归家,既能避开深夜寒凉,也契合“晨昏定省”的团圆之意,避免让家人牵挂;
寒衣节本是追思肃穆之日,吵架易乱心绪、伤和气,也辜负了祭奠先祖的初衷,古人认为此时争执还会影响家宅安宁,实则是劝人保持平和心境。
![]()
同时,烧纸衣忌用塑料、化纤等现代材料,黑烟呛人还污染环境,也不能烧带字纸张与整叠未拆冥币,敬惜字纸是对文化的尊重,逐张理顺冥币焚烧,才显对先祖的诚心;日常衣物也忌随意丢弃损坏,惜衣如惜福,也是对生活的珍视。
“吃3样”,则是应节又暖心的饮食讲究,南北各有特色却心意相通。
北方必吃饺子,热腾腾的饺子驱寒暖身,形似元宝寓意吉祥,“交子”谐音还象征季节更替,一口下去,暖了身子也顺了时令。
江南偏爱红豆饭,古人认为红豆能驱邪避灾,秋冬阴气盛时吃一碗,既祭奠先祖,也盼家人平安健康,《本草纲目》也提及红豆有益身体,是时令与习俗的结合。
还有地方会吃红薯、栗子,红薯红运当头,栗子利子旺家,或是吃软糯糍粑,契合“十月朝吃豆羹,御寒冷”的民谚,每一口吃食,都是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如今日子渐快,寒衣节的仪式或许简化了,但老规矩里的心意从未过时。“送寒衣”是对先祖的惦念,老习俗是对自然的敬畏,应节吃食是对家人的关爱。
这些代代相传的讲究,从来不是迷信,而是藏在烟火里的孝心与智慧,提醒我们不忘来路、珍惜当下,在季节流转中,守住对亲人的牵挂,也护好身边人的平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