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想象,当父母看到孩子脸上挂着泪痕,却再也无法醒来时,心该有多痛。
![]()
那张小脸煞白,嘴唇微微张着,仿佛还想再喝一口奶,或者再感受一次妈妈的拥抱。可他再也没机会了,5个月大的小洛熙,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张冰冷的手术台上。
那个拍着胸脯的承诺
整件事最让人窒息的,是那个开始。
一个二十多年经验的主任医师,陈医生,履历光鲜。面对一个仅仅是心房间隔有圆孔的早产儿,他拍着胸脯向小洛熙的父母保证:
“微创手术,2个半小时准完事。”
这是什么?这是定心丸。这是来自“权威”的、不容置疑的承诺。
![]()
面对这样的保证,任何一对爱子心切的父母,恐怕都会毫不犹豫地签字。他们签下的,是对医生全身心的托付,是对现代医学的无限信任,是对孩子术后活蹦乱跳的未来期盼。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份信任,换来的是一场长达9小时的噩梦。
9小时的“黑箱”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2.5小时,变成了9小时。
整整一天,孩子在手术室里。门外的父母,没有收到任何一条来自医生的信息。
他们像疯了一样去问护士,得到的永远是那句冰冷、标准、却毫无信息量的话:“正常进行。”
![]()
什么是正常?9个小时还叫正常?有没有风险?孩子现在情况怎么样?
没人告诉他们。
那扇紧闭的手术室大门,成了一个隔绝希望与现实的“黑箱”。他们把孩子完完整整地交出去,却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知情权。
直到晚上10点多,医生出来了,一句“孩子没了”,让整个世界瞬间崩塌。
那种从满怀希望到瞬间坠入深渊的感觉,真的,光是想想都让人心碎。
“生命体征平稳”的死亡记录
![]()
如果说9小时的失联是煎熬,那么事后看到的病历,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死亡前1小时的记录,赫然写着四个大字:“生命体征平稳”。
平稳?
一个小时后就宣告死亡的孩子,在一个小时前“生命体征平稳”?这简直是在把悲痛欲绝的家属当傻子耍。这到底是记录人员的失职,还是有人在为某些不可告人的操作,疯狂地“粉饰太平”?
这份前后矛盾的记录,让整个事件的性质都变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可能的手术失败,而更像是一场蓄意的隐瞒和欺骗。
一个“大概率自愈”的问题
![]()
更让人愤怒和不解的,是这场手术的“必要性”。
专业人士早就指出,新生儿心房间隔缺损(圆孔未闭)根本不是什么急症。5个新生儿里就有1个有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在3岁前都能自己长好。小洛熙的孔径,完全在可以持续观察、等待自愈的范围里。
一个大概率不用治、可以慢慢观察的问题,为什么会被一个“主任医师”说成必须立刻手术?
那个“2.5小时微创”的自信承诺,究竟是为了安抚家属,还是为了促成这台本不必要的手术?
我们再看一组冰冷的数据:这位陈医生,今年6月就被曝出过类似事故,同样的手术,同样失败了。而涉事的医院,天眼查显示,超过90%的案件都是“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当这些信息串联起来,一个可怕的推断呼之欲出:这到底是在救死扶伤,还是在拿鲜活的生命当业绩、当赌注?
![]()
医生不是神,我们都明白手术有风险。但风险,不应该来自于被刻意制造的“必要性”,更不应该来自于被无情隐瞒的真相。家长把孩子性命相托的信任,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它绝不应该被如此践踏。
希望这次卫健委的介入,能把这9小时的“黑箱”彻底打开,把手术监控、完整记录都公之于众。这不仅是为了给小洛熙一个交代,更是为了守护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走进医院时那份最基本的安全感。
大家觉得呢?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1. 《5个月大婴儿“可自愈”心脏病被建议手术,9小时后死亡,涉事医生停诊》 潇湘晨报
2. 《5月大婴儿“可不治”心脏病手术后死亡,卫健委:定性为重大医疗纠纷》 顶端新闻
![]()
3. 《婴儿手术9小时后死亡,病历显示“术前体征平稳”,涉事医生被曝此前已有失败案例》 经视直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