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拂西湖波微动,霜染孤山叶渐黄,11月18日,一场浸润着民国韵味的“湖山忆旧·民国风雅”活动,在西湖孤山圆满落下帷幕。活动落幕之后,不少参与者仍意犹未尽,频频追问策划人,为何以“湖山忆旧”为名?藏在名字里的深意,藏着孤山独有的湖山情、民国魂,更藏着对西泠先贤的深深敬意。
![]()
全体在西泠印社合影留念
孤山虽名带“孤”,却从来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它卧于西湖碧波之间,堤桥蜿蜒相连,将山水串联成线,便有了“孤山不孤”的佳话——山水相依、人景相融,这份“不孤”,是自然赋予的温情,更是人文沉淀的热闹。而让这份热闹藏着厚重底蕴的,正是孤山上诞生于民国年间的文化地标——西泠印社。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四位先生心怀传承之志,自发相聚于此,集资营园、创立印社,让金石篆刻的文脉在湖山之间扎根,此后更成为海内外金石书画界的重镇,成了民国风雅最鲜活的印记。
![]()
陈学章与初阳台董事长马国军在柏堂前复刻了民国时期读报场景。
此次活动的策划人陈学章,与西泠印社有着三十余载的深厚渊源。多年来从事书画出版工作,他对四位先贤的赤诚与坚守早已满怀崇敬:“当年先贤们自发出钱出力,购置地产、营建印社,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纯粹是出于对金石篆刻的热爱与文化传承的担当。”更让他佩服的是,1951年,上海、杭州两地的西泠社员经过协商,毅然将印社的房产与土地悉数捐给杭州市人民政府,丁辅之先生还特意叮嘱王福庵,务必向政府说明捐赠意愿——唯愿保留“西泠印社”的名称,让这份文脉得以延续。
![]()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汤建华与南宫秀文化创意公司王卫在看民国时期申报。
![]()
西泠印社柏堂复称民国时期雅集的场景
![]()
楼外楼上望西湖
这份源自民间的赤诚、对文化的纯粹热爱,正是陈学章发起此次活动的初心。“‘湖山忆旧·民国风雅’是一场完全民间自发的活动,这与早期西泠印社的民间身份不谋而合。”他坦言,择孤山而办、以“忆旧”为名,正是想以这样最朴素的方式,致敬西泠先贤。活动里,长衫素裙映着湖光,笔墨篆刻藏着匠心,琴音流转间藏着民国文人的雅致,每一处细节都在呼应西泠印社的初心,每一寸湖山都在诉说民国的风骨。所谓“湖山忆旧”,忆的是民国年间文人雅士的赤诚与坚守,忆的是金石书画里不灭的文化薪火,更是借民间之力,让旧时光里的风雅与当下相逢。
![]()
闻讯赶来的著名摄影师王秋杭先生,出生于民国时期,曾在1979年也是用黑白胶片拍摄过当年西泠雅集活动。此次他用英国的依尔福黑白胶片定格活动的画面。
![]()
上阳台西湖文化餐厅合影留念
活动落幕,风雅未散。孤山的堤桥仍连山水,西泠的文脉仍续古今,这场民间自发的相聚,既是对“孤山不孤”人文情怀的延续,更是对西泠先贤精神的传承。当湖山与旧韵重逢,当民间与初心呼应,民国风雅便有了穿越时光的生命力,在西湖之畔生生不息。
主办单位:上阳台湖宴餐饮科技有限公司.初阳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杭州南宫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杭州宋韵服饰文化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慢生活·老泡儿俱乐部
联合协办:北京艾谛尔广告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上阳台·西湖文化餐厅
鸣谢单位:宗师傅饮品(杭州)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