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薛腾
实习生 赵艳婷
11月6日,在落日的余晖下,正镶白旗星耀镇查干宝恩本村村民王润贵和老伴丁梅花在院子里忙碌着。
你喂鸭、我扫地,已是70多岁的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看到大门口有客人,王润贵老人热情地迎了过来。
“老两口都有低保,再加上雪菊地里的工钱,过得可是好日子。”跟着老人的指向,我们看到了村里雪菊花种植基地。
在这一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村落里,正是这片雪菊花产业为老人们带来了和美的生活。“我俩今年采花就挣了15000元呢。”王润贵老人的脸上绽放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在正镶白旗,雪菊花种植只是诸多乡村里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甚至在星耀镇,这样的产业就有好几个。
“一花一草、一瓜一菜”:特色种植撬动富民产业链
“看了我们雪菊花基地了吧?在我们镇里将特色种植归纳为‘一花一草、一瓜一菜’。花就是雪菊花、草是人工种植的大棚沙葱、瓜说的是西瓜、菜指的是白菜。”星耀镇党委书记李兵介绍起镇里的特色产业来如数家珍。
近几年,作为正镶白旗农业核心区,星耀镇以京蒙协作为纽带、科技为支撑,深耕西瓜、白菜、雪菊、沙葱4个产业,推动特色农业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型,让昔日普通田野变身“聚宝盆”,绘就出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2018年,与北京大兴区共同建设的正镶白旗京蒙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累计投资1.1亿元,逐步规划形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层次主体功能结构,打造“星空草原、耀映瓜香”品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经过7年的探索发展,该产业园区总结出京蒙协作正镶白旗农业模式“1+1+4”,即1个坚强的党支部引领推动政企合作;1个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来先进的销售理念和种植技术;让农民收获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特色种植、资产收益等4个增收模式。产自这里的西瓜对接北京鑫莱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格兰福德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北京李家巷西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直接销往北京地区,在北京市场广受欢迎。
从大棚到田间,星耀镇大地房村1000亩白菜基地喜获丰收。52岁种植大户褚叶华种了30年地,从几亩菜园发展到100亩规模,谈起自家的白菜,他满是自豪。“今年亩产1.2万斤,纯收入预计20万元,好日子是种出来的!”他满脸自豪地说。
“全镇有6000余亩白菜上市,大地房村、东仓村、永合村、五支箭村等村庄的白菜都丰收,收购价随品质分级达每亩2500元至5000元,并被北京、山东、河北等地客商抢购一空。”李兵介绍说,星耀镇白菜以植株高大、口感脆甜的优良品质赢得市场青睐,2023年初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少养精养、提质增效”:察哈尔羊良种培育增收又增绿
近年来,立足人均草场不足400亩的现实约束,正镶白旗精准锚定察哈尔羊良种培育破局,以品种改良、科技赋能、政策扶持为抓手,推动肉羊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让优良品种成为牧户增收的“黄金产业”,奏响草原畜牧振兴强音。
11月5日,走进该旗乌兰察布苏木恩格尔宝拉格嘎查牧民新巴雅尔的家庭种畜场,标准化暖棚里,一只只察哈尔羊膘肥体壮、毛色光亮。作为全旗主导品种,其双羔率超60%、单只出肉量较普通羊多20斤、羊毛价格偏高的优势,深受牧户青睐。
“察哈尔羊不仅繁殖快、产肉多,羊毛卖价也比普通羊高,养殖效益特别好!”新巴雅尔笑着把我们领到他家的羊圈里。
“这些都是种公羔羊。从小补饲,所以也不怕人。”新巴雅尔指着活蹦乱跳的羔羊,笑着说:“一旦通过鉴定,一只种公羊的收益就得大几千元呢。”
为推动品种提质,正镶白旗构建“种羊场+扩繁场+核心群”一体化繁育体系,先后建成标准化种羊场、扩繁场、核心养殖群、人工授精站,划定察哈尔羊养殖主产区,形成从良种培育、扩繁推广到规模养殖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而新巴雅尔家的察哈尔羊群恰恰是这个环节上的核心养殖群。“100只基础母羊,一年纯收入12万元!”新巴雅尔满脸自豪。
为拓宽销路、提升品牌,正镶白旗引入企业建成年出栏2万只以上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在呼和浩特市设立线下体验店,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如今,当地通过“少养精养”模式,严守草场底线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察哈尔羊这只“致富羊”,正在带领牧户在草原振兴路上稳步前行。
“科技赋能、科学养殖”:现代化畜牧业挺起振兴脊梁
以华西牛为核心的肉牛产业,是正镶白旗牧区产业振兴当中的又一大亮点。当地通过科技赋能、标准养殖、政策扶持与链条延伸,全方位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让“牛经济”成为牧户增收的“金钥匙”。
在该旗乌兰察布苏木赛音宝拉格嘎查牧民钢敖其尔家的家庭牧场里,膘肥体壮的华西牛在标准化棚圈内甩尾觅食。作为全旗首批华西牛育种核心群认定户,2018年他引进38头西门塔尔母牛,在政府补贴与技术培训助力下,通过冷配改良、“春夏散养+冬季圈养”模式,将自家牛群逐步改良成为优质华西牛,2025年牧场纯收入达17万元。
“华西牛种公牛出栏价超1万元,比市场价高4000元,母牛、牛犊也溢价明显,再加上每头种公牛4000元补贴,养殖劲头足!”他笑着说。
产业发展的数据见证着肉牛产业的强劲活力,2024年,正镶白旗肉牛存栏15.7万头,华西牛以高出肉率、生长快等优势成养殖首选。5900多个养殖户中,能繁母牛占比64%,繁成率85%,162个冷配站点实现98.6%改良率,20户核心群里10户为华西牛育种群。产业链上,额尔敦等3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4万头,优质良种养殖基地年出栏超5000头。
在正镶白旗新建成的艾力特肉牛种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忙着处理华西牛冻精。“60头种公牛每周采精两次,经处理冷冻后,定期检查精子活力,确保冻精质量。”公司生产厂长赵雷介绍,目前正在申请冻精生产许可证,送检的52头牛已全部合格,拿到许可证后即可对外销售冻精,公司也将正式投入运营。
据悉,该公司为政企合作模式建设,工厂为政府建设项目,企业负责经营管理。“每头种公牛一天不到30元的投资成本,每年向职能部门能提供10万支冻精、1000只胚胎,也就是我们的‘租金’了。”赵雷满怀信心地说,当公司满负荷运转后,必将有力推动锡林郭勒盟肉牛产业发展。
此外,2021年至2024年间,正镶白旗累计投入各级资金近1亿元,按照现代化、机械化标准,建设暖棚,为肉牛标准化养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如今,正镶白旗的“牛经济”从良种培育到加工销售全链发力,成为牧区产业振兴的坚实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