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次滑动购物APP,小李都相信屏幕上跳动的价格是公开透明的,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
然而,一项由专业测评机构发起的实测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在完全相同的网络环境、地理位置和访问时间下,四款不同型号的手机在同一商品链接中,竟出现了多达17种价格差异。覆盖日用品、酒店预订等六大消费品类,无一例外地卷入这场“同物不同价”的数字迷局。
这场精准控制变量的测试,无情揭穿了“明码标价”的表象,将算法驱动下的隐性价格歧视推至台前。
![]()
打破刻板印象
坊间长期流传着“苹果手机网购更贵”的说法,仿佛iOS系统自带溢价标签。但真实数据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
以某电商平台热销的全棉时代棉柔巾为例,搭载最新系统的iPhone 17 Pro Max最终支付金额仅为193.91元,而同属苹果生态的iPhone 14 Pro却需支付229.9元,两者相差高达35.99元——这并非跨品牌差异,而是苹果设备之间的内部差距。
更令人意外的是,售价接近万元的iPhone 17 Pro Max三次测试均获得最低报价;反观定价仅3799元的荣耀200 Pro,在两次比价中竟被推送最高价格。
![]()
由此可见,终端价格的浮动与手机品牌或硬件成本并无必然联系,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平台背后复杂的“用户画像”体系。
每当用户打开购物应用,设备型号、历史浏览轨迹、下单频率、停留时长等行为数据便悄然被捕捉。算法据此构建出个体化的消费画像,并评估其价格容忍度:
对于频繁下单的“高价值用户”,平台倾向于减少优惠曝光;而对于常领券、爱比价的“敏感型消费者”,则频繁投放折扣刺激转化。甚至针对特定机型定向派发限时专属券,如iPhone 17 Pro Max曾收到一张50元无门槛9折券,仅存在10分钟后便自动失效。
![]()
这种转瞬即逝的优惠机制,并非技术故障,更像是平台试探用户购买意愿的“心理实验”。
在小李看来,这类策略虽表面随机,实则步步为营,构成了一套隐蔽而高效的“精准收割”模式。
日用消费品成为价格分化的重灾区并非偶然。这类商品单价低、复购率高,微小差价不易引起警觉,却能在海量订单中实现“细水长流”的利润积累。
例如麦当劳同一套餐在不同设备上差价达5元,海底捞四人餐相差5.9元,看似数额有限,若换算成比例已突破10%。日积月累,每位用户可能多支出数百乃至上千元。
![]()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基于算法的差异化定价正逐步渗透至家居、出行、旅游等多个生活场景。消费者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因设备标签的不同而承担额外成本。
算法黑箱的算计
面对实测揭露的价格悬殊,各大平台回应口径高度一致:价格波动源于账户内“优惠资产”差异,与设备无关。
这一解释看似合理,却无法解答关键疑问:为何使用相同账号、在同一时段操作,优惠权益会因更换手机而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深藏于平台不对外公开的“用户标签系统”。如今的电商算法早已超越基础的商品推荐阶段,进化为能够动态调整展示价格的智能定价引擎。
![]()
据行业分析师披露,平台通过整合设备参数(如机型、内存、系统版本)与消费行为数据(如客单价、退货行为、优惠使用频率),建立“价格敏感度评分模型”。
对该模型判定为“消费能力强”的用户,系统默认展示较高原价并限制大额券发放;而对于标记为“精打细算”的群体,则持续推送低价促销信息,诱导快速成交。
更为严峻的是,这套机制正在形成自我强化的数据闭环:长期接受高价的用户,因其未主动索要优惠,被进一步归类为“低敏感人群”,后续触达优惠的概率持续降低。
![]()
反之,频繁领取红包、反复比价的用户,则被牢牢锁定在“价格敏感者”标签之下,陷入“越便宜越有优惠,越贵越难享受折扣”的循环陷阱。
此类现象绝非孤例。直播间老用户下单价格比新客高出30%,生活服务平台同一酒店房型预订差价翻倍……种种迹象表明,算法歧视已从个别平台蔓延至整个数字经济领域。
尽管监管部门已启动多轮算法治理专项行动,要求平台提升优惠规则透明度,禁止以模糊提示掩盖真实定价逻辑,但落地执行仍存在明显温差。
![]()
所谓“自主定价权”,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前提下,极易演变为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利的灰色工具。
在小李看来,算法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但一旦沦为“看人下菜碟”的商业手段,便背离了基本的市场伦理。
线下场景中的差异化定价之所以能被公众接受,是因为规则清晰、过程可见;而线上算法定价则通过叠加满减、限时券、会员专享等多种复杂形式,巧妙遮蔽了歧视本质。
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被区别对待,这种隐蔽性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
这种隐形剥削不仅侵蚀个体权益,长远来看还将动摇市场信任根基,阻碍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
消费公平不该是消费者的“比价之战”
为了应对无处不在的价格分化,许多消费者被迫掌握一系列“反侦察技巧”:准备多台设备轮流比价、定期清除浏览缓存、切换账号登录搜索。
这些原本应由平台承担的信息透明义务,如今却被转嫁为普通用户的日常负担。
当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不同终端间来回切换、反复验证价格时,公平交易的前提早已被动摇。
![]()
破解这一困局,亟需平台、监管机构与消费者三方协同发力。
对平台而言,推进算法透明化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有关部门已明确提出要求:必须公示核心算法运行逻辑,明确说明优惠券获取条件及领取失败原因。
这不仅是合规的基本要求,更是重建用户信任的关键一步。
那些惯于用“系统自动定价”、“活动规则不同”等话术搪塞用户的平台,或许短期内攫取了利润,终将因失信于民而丧失可持续竞争力。
![]()
对监管部门来说,亟需增强“算法审计”能力。
由于算法具有高度隐蔽性和技术壁垒,普通消费者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昂,这就要求监管方主动介入,借助第三方技术力量穿透算法黑箱,识别是否存在恶意歧视行为,并依法加大惩处力度。
![]()
目前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算法合规检查的实践,具备推广价值,有助于形成震慑效应,让平台不敢轻易触碰公平交易红线。
对消费者而言,既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也要勇于表达诉求。
遇到明显的同物不同价情况,应及时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哪怕只是5元的小额差价,也值得被认真对待。
![]()
正如司法机关公布的典型案例所示,每一次理性维权都在推动算法治理走向规范化。点滴积累,终将促成制度变革。
数字经济的本质,应是效率提升与公平保障的协同发展。算法不应异化为“算计”用户的利器,而应成为优化体验、提升服务的支撑工具。
结语
单次35.99元的价格偏差或许微不足道,但乘以亿万级用户规模和高频消费频次后,其所累积的财富转移效应不容忽视。
![]()
真正的消费公平,不是口号式的宣导,而是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安心下单,无需担忧因使用的设备不同、被贴上的标签不同而遭受隐性加价。
随着算法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台责任意识逐步强化,期待未来“四机四价”的乱象能够彻底终结。
毕竟,一个真正健康的电商生态,从来不靠算法歧视攫取短期利益,而是凭借透明规则、优质产品与真诚服务赢得用户的长久信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